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907阅读
  • 1982回复

【原创】东行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60 发表于: 2012-02-05
最近听的一些CD
离线edyin
只看该作者 1961 发表于: 2012-02-11
李兄!看来有有些新收获啊,恭喜!年后搬到上海来了,以后交流就方便了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62 发表于: 2012-02-20
Edyin兄,月初去了一趟山东,这次回台北就买了这几张碟,主要是以mozart 钢琴协奏曲为主,其中两张去山东交流时送给烧友,有空时过来坐坐。
离线edyin
只看该作者 1963 发表于: 2012-02-20
好的呀!有空肯定去!
最近在上海的新家给自己安排了2套玩具
Esoteric+300B 单端+H222和.你介绍的CD+解码+S84+Lowther PM7方框(115的箱子),呵呵,各有特色,2个听音环境都不算佳,H222摆在了长边,Lowther在书房里,房间小了点!
S84(穿金衣的,呵呵)把lowther 侍奉的非常好,开心啊!
离线edyin
只看该作者 1964 发表于: 2012-02-20
对了!发现S84搭配Roger 35A白牌仔 15欧的是一绝,只是S84是8欧的没有15欧输出的,可惜没机会试一下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65 发表于: 2012-05-11
前两天到colin的blog上看到他最近写的有关音响名词导读,其实也是他做音响的一些观念,colin是位乐于分享的人,可以在专业上讨论不同意见却不会藏私,也曾在台湾的音响网站上看过他与别人的论战,记得有一次到他那里聊到此事,他说他对别人的看法思考很久,也对自己的观点反复推敲才会做出回应。不管发烧友或是刚入门的朋友,他总是乐于说明音响之路怎么走会比较好,也会教你如何去听声音,或是怎样去欣赏音乐。以下就是colin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名詞導讀 ---- 我常常用的一些專業用語,說清楚一些

朋友跟我說,他想知道我在幹嘛,但是看不懂我在寫啥,於是我想寫一些讓不是玩這個的,卻又想多少認識一下這些發出聲音的器材,到底我在想些什麼,
     寫之前,我會先大略分類一下,而且這一篇可能會一直需要補充,如果你有疑問的,請發言,我盡量回答,還有,寫這一篇的用意,是讓你可以看懂我寫的文字內涵,或許不一定跟其他家的機器溝通,如果有寫錯或是寫的不夠詳細的,跟我講一下,我會盡量補充。
     擴大機
1, 直交(直接交連) --- 線路中每一個放大級去推動下一級時,通常會有電壓差距在,所以用電容 (或是稱交連電容) 來做一個直流的隔離,但是交流是可以過的,簡單說電容可以拒絕直流導通,交流訊號可以通過,如果線路設計的好,可以用直接導通的方式接下一級,這樣幾乎所有的細節可以被傳導到下一級,尤其是低頻部份,10Hz也沒問題。直接交連需要電路上好好設計,才可以穩定工作,我喜歡直交的聲音,所以我設計這樣的線路‧
2, 輸出變壓器  --- 通常使用在真空管放大機器上,把真空管的高電壓/低電流特性,轉換為低電壓/高電流 的特性,來推動低阻抗 ( 8 ohm ) 的喇叭 --- 喇叭為何要低阻抗 ? 有一個原因是這樣電壓不會太高,可以減低觸摸喇叭線時,觸電的危險,但是,如果你無聊,身體濕濕的去摸現有的喇叭線,也是有觸電的可能。
3, VR  --- 可變電阻器,通常接在音源輸入的下一級,作為音量控制使用
4, RCA 座 ---  就是音源輸入到機器的那個插座,為何叫 RCA ? 我也不知道
5, CHOKE --- 中文翻譯做扼流圈,代號是L,在線路上可以將電源的漣波撫平,以便真空管使用,Choke in 就是濾波電路的第一顆元件是 Choke ( LCLC 濾波),這樣的濾波效率低,但是會得到一個很穩定又有力的電源,我的機器功率不大,但是每一瓦都是有效功率,在最大功率輸出時都還是可以聆聽的,如果你有接觸攝影,最大光圈即是可用光圈的意思,相對於電容先入就是 CLC 濾波,這是一般常見的,如果還要簡化,CRC 濾波也可以,但是其中的電阻 R 會是一個供應電流的阻礙,比較初階的機器才會使用。
6, 相位 --- 喇叭輸出或是訊號輸出,我們會檢查左右訊號是否同一個相位(簡稱同相),相位不對時,兩個喇叭的中間不會有音像的存在,中間會虛虛的,聲音從左右喇叭分別發出,而且低音量會減少很多。想樣感受一下的話,請將一個喇叭線的正負對調,就會有異相位的聽感出現,但如果左右喇叭都正負對調,相位又變成一樣了。
7, VR 為何要兩個 --- 常見的設置是一個,一起控制左右聲道的音量,但是因為家裡的空間對稱性,不一定會得到左右一樣的音量,這時需要加一個左右平衡的旋鈕,哪一邊比較大聲就殺一些 ( 不是把小音量放大 ... ),這樣一來,聲音訊號先送到音量 VR 再送到平衡 VR --- 需要經過兩個 VR ,我採用的是一聲道經過一個 VR ,路徑較簡單,干擾也少,差在操作性能上麻煩一些,其實習慣也就好了,只要把聲音調整到兩個喇叭中間就好了。小功率機器相位不混亂,定位感非常好,要把聲音放在兩個喇叭中間是很簡單的事,請大家放心使用。
8, 真空管壽命 --- 真空管破裂原因,一個是掉到地上,另一個是工作時(發出高溫) 遇到濕抹布,會馬上裂開。
9 負回授 --- 線路上的一個實用法,將放大過後的訊號,回送到前一級(或是兩級,三級.. ),可以讓機器的穩定性增加 (就是不容易引起震盪的意思),同時可以讓頻寬加大,高低兩端延伸多,低音沉,高音飄逸,缺點就是會壓抑聲音的活潑感,聽起來較平一些,為何可以兩端延伸 ? 就是把中頻壓下來,相對的兩端就可以延伸了,我不喜歡這個線路的音感,所以幾乎不使用。
10, 單端工作 --- 擴大機的出力級通常有三種工作方式 , 單端 -- 用單一個工作元件來放大,並聯 -- 並連兩個以上的真空管(或是電晶體) 一起工作,可以得到比較大的功率,但也會因為工作點不一樣,而減損一些微小細節 ,推挽 --- 常見於真空管擴大機,聲音類似於並聯,細節也是不見一些。我只做單端機器,因為我喜歡這樣的聲音,雖然效率會低一些。( 2012/05/06 by Colin )
11, 環保 --- 小機器發熱量不大,耗電低,可以長時間使用,是環保考量第一點,機器壽命長,不需要常常換機器,是第二個環保的概念。
12, 前級 --- 比較早期時,訊源的輸出準位沒有那麼高,所以需要多一級放大,把LP之類的訊號放大一次,順便調一個高低音,左右平衡,輸出到錄音機,甚至相位顛倒 ..... 的一些功能,做到一台機器裡面,叫做前級,現在的 CD 輸出已經足夠,其他功能也會影響到音質的部份,所以現代的前級功能就不一樣了,變成 a,加高輸出  b, 改變音色 c, 降低輸出阻抗 ,讓音色變的場面更寬,更有力,更柔和 ( 要更清楚是不可能的 ),或是加上一些好聽的音染,就是現代化的前級作法。
13, 三極管 --- 真空管發展史上的第一批放大管,後來因為效率的要求,逐漸發展出四極管,五極管,三極管效率低一些,但保有線性的放大能力,通常不需要加回授線路,就可以得到一個比例很好的放大率,或是說自然的聲音,四極五極管通常做在推挽線路,可以得到比較大的功率,也通常需要回授線路來使得線路穩定,四五極管的高音比較亮,但是超高音(或是泛音)是輸給三極管的,這也是我使用三極管的原因。三極管早期有直熱工作,就是燈絲部份的外緣,沒有包覆一個陰極,這些管子稱為直熱三極管,直熱三極管的聲音通常較亮一些,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這樣的聲音是好聽的。跟四五極管做比較的話,三極管的泛音(超高音)多一些,四五極管的高音多一些,有時候看搭配的喇叭而定,選一個可以發出平衡聲音的最重要。
14, 三極接法 --- 四極管或是五極管在聲音的表現上通常高音多一些,聽起來聲音會比較亮一些,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覺得有一點吵的感覺,所以有一種接法,就是把上述兩種管子,接成"仿三極" ,詳細一些就是把 G2,G3 接到屏極上,但是有些真空管的 G3 是已經接到陰極了,就不可以接到屏極。三極接法的聲音比較像三極管,下盤比較穩,高音相對沒有那麼衝,總輸出功率也大約降到剩下 1/3,我有觀察到一些機器上可以切換三五極的裝置的用家,大部分是切到三極管部分聆聽,我問原因,用家通常都不懂,選一個好聽的就對了,而 95% 都是選在三極接法上。
15, 單級放大 --- 一般我會做兩級放大 ( 5687-5687 , 5842-71A ) 或是三級放大 ( Fet - 5687 - 2A3 ),目的就是要得到足夠的電壓,去推動後級管 ( 像是 2A3 或是 300B ),單級放大就是只做一級訪大,以得到最純淨的聲音,而 CD 輸出只有 2V 是不足以推動的,所以我會建議用單級放大的機器時,將 CD 輸出加大,像是 4V~6V 之間,就可以把單級放大的機器推出功率了。這是一個算是非常偏離主流的音樂播放方式,但是有很多人就是在享受這個美好,我會建議第一台機器先不要這樣聽,免的找不到門進去,小機器聽一段時間後,知道好聽在哪裡了,再試著去聽聽看,很多人走到這一步,很難回頭了。
16, 隨偶線路 --- 隨偶線路是很常見的線路,主要功能就是降低輸出阻抗 ( 或是增加電流 ,兩個說法都指同一件事 ),用在真空管時,就是陰極隨偶 (輸出),用在晶體機就是電晶體的 E 腳輸出,或是 FET 的 S 腳輸出,這個線路的放大率約 0.95 ,也就是沒放大功能,而且還小一些些,在聽感上面會比較有力 (因為電流加大 ? ),但是以我的說法是比較沒力,因為算是全回授,衝勁會不見,聽起來就會沒力一些。幾乎所有的內含真空管 CD 播放器,裡頭的真空管線路就是這個,聲音肥肥的,糊糊的,你若是聽過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17, 小功率到底是多小 --- 大約是音響論壇一開始發刊時,( 最近一期 2012/05 -- 第284 期,大約是 23 年前 ),我就一直覺得裡面說的 300B 功率 8W 就是小功率,所以目標也都是放在 8W 以上,直到 16~17 年前 (?)遇到一位日本朋友,他都帶小機器來台灣出差,機器小到可以放進公事包的那麼小,輸出大約是 1W 左右的機器,推的是骨董喇叭 ( 效率在 90dB 左右,落地型 ),我覺得聲音還好啊,一般音樂都可以聽了,於是我一頭鑽進小功率的世界,以我現在的觀念,1W 可以是一個基本型,大多數音樂可以聽,他無法重現樂器該有的音壓,無法到達音響愛好者的需要,但是他已經可以好好聽音樂,聽一整天音樂,所以這是基本型,再上去有 6BL7 的約 1.6W ,2A3 的 3.5W ,300B 的7W ,後面兩台功率已經算很大了,如果推高一些效率的喇叭,放大聲的音樂時,是需要專用音響室來隔離聲音的。  當初,為何音響雜誌說是 8W 就是功率小,需要搭高效率喇叭 ? 我猜原因是用很大功率機器後,習慣上的思考,用音響性來看這一切,但如果只是想好好聽音樂,1W 就可以了。
18, PP電容   / 電解電容 / 油質電容 --- PP 俗稱塑料電容,聲音解析度高,快速,體積稍大,電解就是一般常見(內部有電解液)的電容,聲音標準,價格低,體積算小,油質電容內部灌油,多數是古董機器拆下,容值小,體積大,聲音緩慢,有人形容是穩重的聲音,( 我應該補一張照片才對 ...)
19,  茄型 / 葫蘆 / 直管 --- 上一世紀初開始發明真空管,一開始是茄型管 (或是稱為泡泡管),大多數是四支腳 (兩大兩小 ),後來進步到 ST 管,也就是葫蘆管,開始有 5~8 隻腳,其中又因為體積大小,而有大葫蘆或是小葫蘆的分別,接下來就是直管 (GB 管 ),大部分是 8 腳,最後是做沒有基座,真空管腳從玻璃直接伸出的 9 / 7 pin 的小管子,6CA4 以及 6X4 可以是這類管子的代表。按照好聽的順序來說,最早的最貴,比較多數人會覺得聲音最好,愈是便宜的管子愈是不好聽,這是市場機制的結果,可以相信,但是,有一些沒有被炒作起來的管子,便宜又好聽也是存在的。
20, 吊燈絲 --- 指的是真空管的燈絲固定方式,有的是靠雲母片固定,有的是用一根小鋼絲,去勾著燈絲,外部看進去可以明顯的看到燈絲工作中,微微發紅的樣子。
21,套件 --- 我認為套件的定義就是一個完整的組件,便於組合的人不用四處找零件,就可以依樣完成的一個商品,但也因為如此,套件的設計者通常要考慮到組裝客人的手藝,進而提供比較初階的組裝方式,簡單說就是可以依樣畫葫蘆的意思。套件的提供並無法讓我降低工作量,組裝後續的整理,往往需要多出三倍的時 間,所以就不在提供套件服務了。 不過若是你非常想設計一些線路,想獨立去完成,我可以適當的給你一些幫忙,在我的能力範圍內,請直接跟我聯絡。
22, 搭棚 --- 相對於 PC 板(電路板) 的另一種作法,直接把零件焊接在管座上 (或是搭線架 ),叫做搭棚。 搭棚線路優點 --- 1, 可以免去洗 PCB 板的時間,可以少量多樣,但是速度很慢,2, 立體架構,不會有線路板上的極間電容對聲音的影響,但是不會搭的,也容易搞到產生震盪  3, 零件騰空散熱效益高,零件相對壽命長,4, 需要長時間學習  。對於搭棚高手來說,聲音會勝過一般的 PCB ,但若是遇到設計 PCB 高手,聲音表現兩者相近。
23, 增益 --- 簡單講就是放大倍率的意思,單位是 dB ,當標示電壓增益為 3dB 時,就是放大 2倍( 有的會標示電力增益為 6dB ),
24, 麥克風效應 --- 真空管的實體架構比較大,也容易因為震動而影響,就是麥克風效應,這時,輕敲真空管時,喇叭可以聽到敲擊的聲音。麥克風效應若是太大,容易產生震盪 (正回授),但也因為真空管的麥克風效應,讓音樂變的好聽。
25, 阻尼因素 --- 喇叭組抗 除以 擴大機的內阻 = 阻尼因數 ,所以當擴大機的輸出阻抗愈低時,阻尼因數數值可以拉高,一般的晶體機用這一點來檢測機器本身的控制力。晶體機的內阻可以經由並聯多顆電晶體來降低,以及提高電流輸出能力。真空管機比較少去提這個數據,通常跟晶體比較時,數值小到非常不好看。晶體機是以輸出電流來要求輸出能力,跟真空管的電壓放大思考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的設計理念,造成精體積多半需要 100~200W 才會顯現力道,而真空管機 25~50W 就有很大的輸出能量了。
26, 機器預熱 --- 真空管或是晶體等元件,需要達到一定的工作點,會有比較線性的放大率,通常到這一點時,聲音也比較好,於是就產生預熱機器的需求,讓開機到熱穩定點的時間縮短。真空管機通常在 10~15 分可以熱機好聽,晶體機通常需要 30 分鐘。
27, A 類放大 --- 這有些不好解釋,但你可以看做是一種非常沒有效率但是非常線性的放大方式,能量轉換效率低,但是音樂好聽。還有其他 AB / B / C 類放大,或是數位放大的 D / T 類。讀電子科系的學生都很難搞懂的東西,我就不再解釋了,有興趣的話,上面紅字部份就是重點。
28, 動態 --- 簡單說,就是音樂中大聲跟小聲的比例。真實音樂的動態很大,通常經過錄音以及重播時,會壓縮到一些動態部份,這也是現場音樂比較好聽的一個原因。
29, 火線水線地線 --- 110V 插座上三個孔,圓形的那個洞,就是地線 --> 接到大地的線,火線 --> 會電人的那條 ,水線 --> 不會電人的那條,通常在電筒 ( 裡面就是變壓器,也許離你家 30 公尺遠 ) ,會跟地線接在一起,220V 插座,裡面有兩條火線以及一條接地線。
30, 失真度  ---  儀器上的測試需求,輸入一個正弦波到機器裡面,然後測量輸出端的上半波以及下半波比例,通常會要求在 0.1% 以內,但是真空管機的這個數據通常不好,推挽機在 1~3% 算正常,如果是單端機,3~5% 也是常常看到的。這個測量基本上有些問題,只量測上下半波的對稱性,但是變形就量不出來了,而變形通常是聲音變不好聽的主要原因。
31, 質感/空氣感/活生感/層次感/音色 --- 直感跟音色可以一起討論,我要求重播音樂,基本上最好是可以跟原先樂器一樣音色,但是一個紙喇叭(震模) 要去模擬那麼多的樂器,尤其是鋼琴,根本就是一件難事,但是我們盡量做,或是做到"擬似" 這樣就很好了。空氣感,就是你會感覺到現場演奏 (錄音) 時的空間大小,有助於音樂聆聽的Fu 。 層次感,就是要多變化,譬如你可以聽出小提演奏家,用幾種不一樣的揉音去表現,層次愈多等同於音樂資訊量愈多,音樂聽起來層次多,不會膩。 活生感,我是歸納在動態範圍這邊,動態大一些,活生感就好一些,音樂平了,就不好聽了。
32, 控制力/結像力/解析力 --- 擴大機會要求對喇叭單體的控制力要好,該發出聲音時,在準確的時間發聲,該停止時,可以馬上停止,這就是擴大機的控制力,控制力好的擴大機,通常會有好一些的結像力,讓音像 / 定位的表現變好,小機器 + 全音喇叭 通常因為簡單架構,結像力也表現的很好。解析力是擴大機重要的一點,比較高的解析可以聽到比較清楚的聲音,但也容易變成吵雜音樂,樂器分不出來,高音段加多時,解析力也會變高,但要做到耐長時間聆聽,也是不容易的。
  33 , 頻率響應 --- 人耳頻率可以聽到的範圍,分為 --- 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頻,中頻,中頻,中頻,中高頻,高頻,超高頻 , 我故意把中頻寫幾次,是因為中頻佔的寬度很多,或是比你的想像還多。極低頻 (低於25Hz )人耳聽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到,這一部分還需要空間幫忙,所以小空間就直接放棄吧。低頻 + 中低頻 會構成音樂中的底,如果這些頻率沒出來,聲音就會浮浮的,有些吵。大部分的樂器會落在中頻 + 中高頻這一段,活生感,樂器質感 都是靠這裡的表現,是最重要的一段,高音以及超高音可以營造空間感,以及樂器的泛音也在這一段。
    訊源
1, 你可以聽到的,就是來至於 CDP , LP , 收音機 , 電腦 , 手持播放器(像是手機) , 這些通通是訊源,在 CD 大量普及後,這些訊源輸出電壓多半是抓在 2V (或是電腦的1V ),比起 LP 時代的 0.5~1V ,都會簡稱高輸出。當設計管機時,我通常建議用 0.7V 作線路上的假想輸入電壓,這樣當擴大機遇到古典樂時,放大率才會足夠。
( Colin 我, 打字很累,要轉載麻煩通知ㄧ下 )
2, 輸出準位 --- 就是輸出電壓的高低,CD 通常是設計為 2V,正確是 2V rms 。古典樂的錄音通常會低一些,而流行樂通常會高一些 (或是高到臨界邊緣),如果你常常遇到錄音錄到破音的流行樂,那也算是正常。
3, 4~6V 高輸出 --- 對於小功率機器的用家來說,較高的輸出準位可以讓音樂聽起來衝一些,活潑一些,這也是好幾年下來的經驗值累計而成,另一個考慮的是我的機器沒有過度放大,或是只有兩級放大,高輸出通常會好聽一些 。 這些高輸出接到其他機器也是不一樣的結果,PASS 先生的機器放大級不多,所以非常適合高輸出的訊源去推動,但如果是放大率很足的擴大機,聲音會變得衝一些。其他一樣高輸出的廠牌有,Theta (G3) , Wadia 等的一些型號,
4, 類比 / 數位 --- 類比就是一般可以聽到的訊號, 錄音帶 裡頭處理的就是類比訊號,將類比訊號切的很細,轉為 1 或是 0 就是數位訊號,數位訊號有其特定格式,需要一定的解碼軟體 (或是硬體 ) 來解開成類比訊號,才可以輸出到擴大機做放大 以及輸出到喇叭。
5, 44.1K/16bit 取樣 --- 數位化格式的一種, 44.1K 就是時間軸,一秒鐘的時間取樣 44100 次,16bit 可以看為強度,一共有 2 的 16 次方的強度,兩個就可以組成數位化的需求。
6, 時基誤差 --- 編碼用 44100 次/每秒 ,解碼時也需要這個一樣的頻率,才不會"漏勾" ,這就是時基誤差在講的地方。
7, 平衡輸出 --- 平衡輸出可以提供專業的需求,特別是需要用平衡線去傳輸時。有的機器是用 OPA 作一個反相輸出,當然音色會跟真正兩組線路去做的有些差距,我稱之為假平衡。
8, 同軸以及光纖 --- 數位訊號的傳輸,可以用同軸線來傳 ( S/PDIF ),也可以轉換為光纖來傳輸,一般來說光纖雖然號稱效率較高,但是音質上還是以同軸線來傳輸時,效果比較好。
9, CD 以及 HDCD  XRCD --- 還有 LPCD / K2 .... 一堆 ,CD 就是用 44.1K/16 bit 取樣,這些CD 如果不是更改到 SACD 那樣的從根本變更取樣頻率,還是維持原先的規格,丟到你的 CDP 可以讀的到的,不一定會比原先的 CD 來的好聽,也許,新規格號稱音場變寬,變深,低音變多,高音飄逸 ......,把 CD 帶來,我示範給你聽,這些廠商告訴你得到什麼,但是沒跟你說失去些什麼,我找出來給你"聽"。
     LP 相關
1, 超距 ---
2, 順服度 ---
3, VTA ---
4, MC 以及 MM 唱頭 ---
5, 唱頭升壓器 ---
6, 單支點唱臂 ---
7, A/B 點校正 ---
8, 補償角/循軌誤差 ---
     喇叭
1, 聲音密度 --- 這一項很難去解釋清楚,聲音密度指的不是大音壓,而是一種結實的聲音,聲音如果夠厚實,可傳的很遠又可以聽的很清楚,通常真實的樂器都有這個特色,如果以人聲來說,就是要用丹田來發聲音,聲音才會夠厚實。喇叭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加強磁力密度來做到,或是多單體一起工作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高密度的聲音可以用小音量去聆聽,因為在小音量下,就可以提供足夠的音樂訊息,清楚而不紊亂的傳道你的耳朵,聲音密度也可以查的到資料,單體廠商會公佈一個數值 BL ,就是聲音密度的量化,BL  = 磁通量 x 線圈長度,所以不一樣的阻抗去相比較時,要注意 16 ohm 的喇叭,繞製音圈的漆包線總長度會比較長,通常數值也比較大一些,這是做比較時要注意到的一點。
2, 單體 / 分音器 / 音箱 --- 三個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喇叭,單體由框架 / 音圈 / 磁鐵 /震膜 / 懸邊 / 彈波 組合而成,分音器是由電阻 / 電感 / 電容 組成,可以將適當的頻率,分佈到適當的單體去,箱體一般都是用木料做成,有 MDF 板,也有人喜歡用夾板,前者聲音較乾淨,材質均一好控制,加工方便,缺點是聲音比較不活一些些,夾板共鳴多,但聲音較自然,我比較喜歡者。

2, 全音域單體 --- 許多人誤會 全音域單體,把它當作是一個可以聽到全音域 ( 20Hz~20,000Hz)的單體,聽不到就是一陣謾罵.... ,其實全音域單體是指 單一個發聲音單體 所以,上下兩端聽不到是很自然的,那,全音域單體好聽在哪裡 ? 由於沒有經過分音器,全頻段的相位很自然銜接,而人的耳朵對於相位又相當敏感,所以聽起來就是順暢,當然付出的代價就是高低兩端比較缺乏,很多人會說這樣只聽到中頻而已,沒錯,但是音樂的表現不一定要放在全頻段 20~20,000 Hz 這一點上,還有很多細節,或是說音樂表情,微動態... 等等,都是表現音樂美好的一部份,全音域單體就是在聽這個。
    我認為完美的喇叭並不存在,通常是補了些什麼,總會失去些什麼,喜歡哪一邊都可以,音樂可以繼續聽下去,這個嗜好可以一直持續,那才是重點。
    耳機,是一種幾乎完美的全音域聽法,我們也發現聽耳機的人,通常對全音域喇叭的接受度非常高,因為聽感上非常相近。
3, 帳板喇叭 --- 音箱把喇叭單體包起來,目的就是讓單體的背波不要跟前波混合,因為兩個音波的相位相反,如果混合的話,就會互相抵消,尤其是低音部分,帳板,就是藉著一片夠大面積的版子,讓前後音波不會混在一塊,所以是面積愈大,就會有更多低音。帳板喇叭由於沒有音箱容積的限制,單體動作時,非常順暢的自由活動,也因此聲音相當自然活潑,比較像原來的聲音。剛剛要接觸帳板喇叭的人,我會建議先用一塊 90 x 90  cm 的板子先試試,喜歡這樣的聲音時,再來進一部發展,千萬不要用小板子聽而誤解帳板喇叭,通常單體的位置愈是靠近地面,會有比較多的低音,但是音象也會靠近地面,相反就是得到相反結果。如果你的帳板夠大,像是 150 x 150 cm,你不止會聽到足夠的低音量感,而且可以聽到非常沉的低音,這是裝箱喇叭聽不到的部份 ---- 如果你沒有體會過,請不要跟我爭論這一點,因為沒聽過大面積帳板的低音,你不知道低音的傳真度可以做到那麼的高,我指的是質感部份,不是量的部份。
4, 分頻點 --- 分音器喇叭通常用多數單體來分別工作,而頻率交界點就是分頻點,通常高音會作在 2~4K 左右,如果是全音域捕高音的話,我會建議作在 8K 以上,也就是補超高音部份就好,比較不容易聽出來,低音部分通常做在 250 ~60 Hz 間,要看單體狀況,箱子,中音單體的頻寬..... 考慮點複雜而多變,也是考驗喇叭設計師的功力所在。
5, 音壓 --- 就是聲音的壓力,在密集化的住宅區裡,要聽很大的音壓通常需要專用音響間,專用音響間是每一個玩音響人的夢,但是我聽音樂多年後覺得這樣也不大好,音響室很容易把家人隔離在外,所以我是比較贊成大家一起聽音樂,把音樂帶進生活中的聽法,小音壓又聽的清楚,是音響生活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我一直在小音壓下的音樂作研究,但是大音壓也沒有放棄,只是不常提出來討論而已。
6, 阻抗 --- 純電阻不含電感電容成分,就稱為電阻,如果是有包含電感 / 電容的成分,就是阻抗,而討論組抗時都會提到頻率 --- 也就是一個元件在不一樣的工作頻率下,會有不一樣的阻抗,喇叭的工作頻率約是 40~18000 Hz ,所以在不一樣的頻率下,會有不一樣的阻抗,例如在 50Hz 時可以是 60Hz , 在 5KHz 時可能是 13 ohm ,一般的喇叭標示會寫平均阻抗就是這個意思,大多是落在 400Hz 左右最低,也就是常見的一個,  大約是 4~ 8 ohm 左右。
7, 阻抗 VS 推力 --- 阻抗匹配得當可以得到比較大的音壓,也就是說 8 ohm 輸出阻抗的機器配上 8 ohm 喇叭可以得到一個好的音量輸出,但如果不匹配時,大體上是高輸出接低阻抗喇叭,像是 6 ohm 喇叭,接在 8 ohm 輸出端子 會比接在 4 ohm 端子來的好聽一些。但 4 ohm 喇叭就不建議接在 8 ohm 機器上,若是 8 ohm 喇叭接在 4 ohm 機器上時,功率會變小,低音會覺得多一些,而且變的比較不會那麼衝。
8, 音像以及音場 --- 1955 年左右,聲音的進步,就是讓原本單聲道 (mono),進步到立體聲 ( Stereo ),聆聽者跟喇叭呈三角關係時,會有一個聲音"影像" 在喇叭中間,這就是音像,彷彿可以看到樂器演奏家站在面前演奏一樣,系統夠好的話,不只是音像左右定位明顯,還可以聽出深度,就是所謂的音場。音像以及音場在一個好錄音,可以忠實的呈現出現場氣氛,我個人是贊成去注意這一塊的,但是太過於追求音像以及音場,而忽略音樂本質的話,就走錯路了,現代的電腦科技,可以任意定位音像以及音場的寬度,也算是符合大家需要去做出來的。
9, 假立體 --- 立體聲的錄製,有一定的麥克風架設方式,可以忠實的把現場氣氛錄下來,但是因為音樂欣賞方式的習慣,許多人不習慣聽遠距離 ( 大於 3M ) 的收音方式,所以麥克風會接近樂器,直接放在樂器前面,變成一個樂器一隻麥克風,收音以後再經過機器"合成" 立體聲,若是你有細心去聽,就會發現這個做法,對我來說四隻麥克風收音,放在一起,就是四個 mono 聲道,跟立體聲原本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你有發現到了嗎 ?
10, 硬邊 / 軟邊 --- 喇叭單體的結構簡單,但是變數卻是相當多,所以你會聽到音色變化多端的一些組合,我不要說太深入,簡單的將喇叭懸邊軟硬作一個簡單的分析,硬邊的單體通常效率高一些,聲音快一些,所需要的箱體也大一些 ( 想一下古早的大箱子,像冰箱的那樣大的箱子 ),樂器的表現是我喜歡的方向,軟邊的就是效率低一些,聲音軟一些,可以裝在小體積的箱子,比較適合現代的家居方式,需要功率大一些去推動,目前市售的喇叭幾乎 95% 都是這個樣子。 我會提這一點,主要還是懸邊對聲音的大方向影響很大,這個大分類可以讓你注意到喇叭的發音方式,進而去注意聲音的質感。
11, 靈敏度 --- 喇叭接收到 1W 的功率所輸出的音壓。一般會標示  dB / 1W 或是  dB / 2.28v @8ohm ,但是有的喇叭廠商會玩文字遊戲,標示為 dB / 2.8v @4ohm ---> 這時是輸出 2W 到喇叭去,要把標示數值減去 6dB 才是正確的數值。一般來說 84dB 以下的喇叭算是低效率,90dB 算是中效率,95dB 可以算是高效率了。
  12, 泛音 --- 基本音以外,會產生倍頻的聲音,像是 1KHz 的基本音,就會產生 2KHz , 3KHz , 4KHz ..... 就是泛音。泛音會讓聲音變的豐富,好聽。
13, 空間駐波 --- 當一個空間在一個特定頻率產生共鳴時,就是空間駐波,台灣的房子結構容易在 40~50Hz 產生駐波,駐波的頻率就是擴大機很輕鬆可以推動的頻率,只要一點點就可以很大聲,如果擴大機有負回授線路,也會因為喇叭單體接受到空間的駐波,送回擴大機再放大,讓駐波更明顯。
14, 暫態反應 --- 就是喇叭可不可以快速反應訊號的變化,通常硬懸邊的單體會比較快,音樂上可以用鼓聲來判斷,暫態反應快的喇叭,鼓聲聽起來或是鼓皮有繃緊的聲音。
15, 空間殘響 --- 一般是以空間裡的聲音衰減 60dB 點來計算,音樂廳有的會設計為 1~2 秒,是一個現場演奏好聽的空間殘響。
  16, 點音源 --- 全音域喇叭只有一個單體發聲時,就是一個點音源,點音源在表現音場以及定位時,非常有好的效果。多單體喇叭會利用對稱單體排列的方式,來達成點音源的效果。
  17, 同軸喇叭 --- 將高音單體裝置在低音單體的中心,就是同軸喇叭,這樣的設計也就希望做到點音源的效果。
18, 擴散角度 --- 喇叭前方可以聽到完整音訊的角度,角度大就是喇叭的擴散性好。左右喇叭的夾角交集區域,就是合適的聆聽點,可以聽到音響所要表現出來的部分。在這個區域以外,通常音響性會差一些。

19, 號角喇叭與驅動器 --- 音樂中的中高音,可以用號角喇叭來播放,可以得到一個很高的效率,而發出聲音的就是驅動器 ( Driver )。由於效率大多超過 100dB ,驅動單元可以不需要強烈震動來發出大音量,這時驅動單元的線性非常良好,失真極低,音樂重播性良好,這部份就是號角喇叭的愛好者喜歡的一點。好的驅動器的聲音密度也非常強大,也是吸引人的一個重點。
20, 主動低音 --- 加了擴大機在裡面的低音喇叭,不需要擴大機去推動,只需要訊號給它就可以了。
線材
1, 銀線 --- 銀線有兩種,一種是純銀線,就是純銀去打造的,又分為各種線徑以及純度 (幾個九之類的),聲音很棒,高音就像是銀本身的輝度一樣,不很亮,但卻是亮的,另一種是銅鍍銀,因為鍍層的厚度有差,所以聲音也不大一樣,大體上是高音亮一些,如果系統偏吵的,不是很建議用這種線材。除了材料上 ( 金 , 銀 , 銅 ) 的差異,另外編織方式也會影響聲音,我的感覺就是因為其中的電感電容效應所影響,是不是合適,或是花很多錢去購買線材,我必須提醒一下,線材是音響系統裡二手價格打折最多的,花大錢先想一下這個結果。
影響聲音的比例 ---- 訊號線 > 喇叭線 > 電源線 ,聽的出來才花錢去買,聽不出來就用便宜的就好。
2, 平衡線 --- 當線材通過一個很大的電磁場時,會感應到一些電壓,這就是多出來的雜訊,傳輸線可以用兩條線去傳輸訊號,這兩條線傳輸相反相位的訊號,當受到干擾時,可以互相抵消,就是平衡線最大的用處。
  音樂
1, 動態範圍 --- 動態範圍 就是音量大小聲的範圍變化,簡單說就是大小聲的比例,CD 的規格會標示 100 ~120 dB 就是極大跟極小 的音量可以做到 100~120 dB,但是這個數值是無用的,因為音樂中的動態並不需要那麼大,舉例來說,許多流行音樂片,會把動態壓縮到剩下6dB,聽起來幾乎沒有抑揚頓挫,古典樂會好一些,15dB 的會覺得平一些,如果是 30~40 dB 的動態,會好聽很多。
2, 動態壓縮 --- 因為在車子上聽音樂時,音樂中的小音量會因為車子的噪音影響,變成聽不到,所以會將小音量的曲段拉高音量,這樣就可以在車子聆聽音樂了,但是,實際上作這個動作時,不是將低音量拉高,而是將高音量部份降低,這也導致大音量時 (或是樂曲高潮時 ),能量衝不出來,這個動作就是壓縮。我個人不喜歡壓縮音樂,少量可以接受,壓的死死的音樂我就聽不下去了。
      許多器材都會壓縮音樂,從一開始錄音時的電容麥克風,先壓一 次,進到麥克風放大器時,再壓一次,轉換成數位訊號前,再壓一次,CD 播放時,再壓一次,送到擴大機,再壓一次,喇叭沒有主動放大器,就沒有壓縮能力了,這就是我們現在聽到聲音結構,經過多次壓縮的音樂,老錄音有的比現代錄音聲音好,我猜硬體設備的壓縮設計,也是一個原因,那個時代不流行壓縮,要壓縮也麻煩,反而保存下好音樂。
3, 錄音麥克風 --- 一般常見 動圈式 以及電容麥克風,動圈麥克風結構跟喇叭單體一樣,感度低,兩端延伸差,但是中頻很飽和,微細節很多,DG 的葛利格鋼琴小品 (吉利爾斯),我猜是動圈麥克風錄的,電容麥的兩端延伸好,聽起來場面大,中頻差一些,現在大部分的音樂都是電容錄的比較多,幾乎是 99% 比例,動圈的幾乎沒有人使用了。
4, 音樂性 / 音響性 --- 一台收音機如果聲音好聽,讓你捨不得關機,就是一個很好音樂性的代表,音響性大約是指因為音響的表現,所帶來的聲音享受,像是定位感 / 音場寬度 / 衝擊力 / 包圍感 / 超高音.... 這些是重播音樂時產生的,現場音樂也無法提供這方面的感官刺激。 好的系統可以兼顧音樂性以及音響性 (但是不可以太超過 ),退一步則是要考慮一下音樂性先做出來,HiFi 與否隨意就好,音響性很好但是音樂性很差的,可以做到刺激,但是那個感覺過了以後,你會覺得關機還比較舒服,就是要修正音響的方向了。
5, 背景噪音 --- 簡單說,就是環境噪音,環境噪音以下的音樂,基本上是聽不到的,有可能讓(家庭)環境噪音變大的有,冷氣 / 風扇 / 冰箱 / 馬路 / 日光燈具 .... ,有時候音樂不好聽是因為背景噪音太高,淹沒掉音樂中的微小細節,可以試著把上述電器關掉,如果音樂變好聽了,就是你的環境噪音太高了。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66 发表于: 2012-05-21
colin对名詞導讀的补充

擴大機
34, 輸入阻抗/輸出阻抗/噪訊比 --- 先來分辨高低阻抗,高阻抗不會吃電流,也就是不需要"能量"去推動,低阻抗 (像是喇叭) 就需要電流 (或是能量) 去驅動,機器的輸入阻抗,一般會設定的高一些 ,才不會將前方訊源 ( CD 或是前級 ) 過來的訊號吃掉,差不多是 10K ohm 是個大約數,超過算是高阻抗,低於 10K ohm 算是比較低的。 輸出阻抗如果是比較低,也就是可以提供電流 (或是能量 ),雖然下一級不一定會需要驅動能量,但是一般認定輸出阻抗較低的機器,會有比較好的推力,

35,躁訊比 --- 機器最高輸出時的電壓,以及無輸入訊號時 (輸入端短路 ),的輸出端電壓的一個比例,

36, 交越失真/偏壓 --- 如果把波形分為上下半波,並且分別去放大,當合成為一個正常波形時,交越點常常會有銜接不良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中大音壓時,比較聽不出來,但是放小音量時,交越失真會是機器難聽的一個原因。偏壓通常是指真空管 (或是電晶體 ) 的工作條件,你可以想像一下汽機車需要的汽油混合比,混的剛剛好才會讓引擎順暢工作,當工作元件在其適當的偏壓條件時,放大線性最好,可以重播的音色也最好。

LP 相關

1, 超距 --- 適當的超距,可以讓短臂 (9") 工作時,有比較好的切線角度。

2, 順服度 --- 簡單講,就是針桿上阻尼的特性,軟一些或是硬一些,順服度不一樣,聲音當然也不一樣。

3, VTA --- 你可以看做是針桿跟唱片面的角度,或是針尖跟唱片的角度 ( 側面看必須垂直唱片面,或是與其倒影成一直線 ),若是調整不明唱頭時,針尖跟唱片面的角度是一個很好的參考點。

4, 抗滑 --- 唱片旋轉會把唱臂往內圈拉,抗滑就是拉一個重錘,於相反方向施力 ( 也有人用彈簧來設計 )

4, MC 以及 MM 唱頭 --- MC 就是動圈唱頭,針桿帶動線圈發電,輸出電壓在 0.3~0.6 mV最常見,當然有超低的 0.08mV 或是高輸出的 1.5mV 。MM 就是動磁唱頭,針桿帶動磁鐵,讓外圍的線圈發電,輸出電壓多在 5mV 上下。MC 唱頭可以拾取比較多的高音,大多用來聽古典樂,價格也比較高,MM 唱頭高音差一些,但是便宜很多,拿來聽爵士樂很過癮。

5, 唱頭升壓器 --- MC 唱頭輸出電壓非常低,可以借由變壓器昇壓,就是唱頭昇壓器。

6, RIAA --- 一般會是形容 RIAA 曲線,就是一個將低音釋放的線路,將印製於 LP 上的訊號 "解讀"
出來,恢復到正常音樂中,高低音域的平衡。

7, 單支點唱臂 --- 唱臂的支點只有一點,大多會稍許左右晃動,高音很優秀,但是左右晃動對於低音是一個缺點,通常低音量會少一些。

8, A/B 點校正 / 補償角/循軌誤差 --- 這就很難簡單解釋了,麻煩看一下我先前寫的文章吧。


另外

軟調空間/硬調空間 --- 軟性物質 (地毯 / 厚窗帘 / 床 ) 多的空間,算是軟性空間,會吸收比較多的高音,機器廳起來比較不會吵,硬調子空間 ( 磁磚地 / 水泥牆 ) ,沒有辦法吸掉多餘的高音 ( 牆面或是地面,多次反射 ),聽起來就比較吵,軟性或是硬性,請注意,差別在高音部份。影響低頻的,像是低頻駐波,主要來是空間的形狀,比例,軟硬調子產生的影響有,但是不大。 好聽的音響空間,大部份會是出現在一個比較軟一些的空間,但是若是軟到你需要用力講話時,就是吸太多聲音,太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67 发表于: 2012-07-03
这是colin在6月上旬帮薛志璋老師錄BACH 無伴奏小提琴后写的感想,昨天我跟colin要到了档案,烧录出来在机器上听后,录音部分真不错,colin第一次用動圈麥克風錄製小提琴(這錄音是用動圈作接近收音,電容麥做空間收音)可与夏汉那张相比,而拉BACH 無伴奏小提琴的大师太多,薛老師敢勇于挑战也不简单,在努力专攻BACH 無伴奏的诠释,必会获得一定成就,连听了几遍,也顺道把colin写的东西,转贴於后:

錄音,教會我的一些事

   開使接觸錄音到現在幾年了,慢慢深入到一個境界,把我遇到的作一個紀錄,讓大家知道錄音層面跟音響間的關係,寫下來,也免得自己忘記。


     1, 還原現場  ?
    錄音一開始,就會設定最終的播放模式,有機會是在音響玩家 ,或是運動的人帶著耳機聽,也有機會是在車上聽,先不考慮其他的,就這幾種來說好了,空間迴響是先考慮到的,耳機沒有迴響,車上次之,家裡最多,所以錄音時空間音 (迴響) 要做多少就是一個不是很好抓的地方,做少了耳機很難聽 (太乾),作多了加上家裡的空間迴響會變的哄哄叫,考慮到這第一點,要還原現場就很難了。
     麥克風擺位也是影響很大,擺遠了,空間感很好,有現場的感覺,但是由於麥克風跟樂器距離太遠,聽起來就是怪,因為大家聽近接錄音已經習慣,一下聽太遠的錄音真的是不習慣,擺近一些的話,樂器的形體很明顯,但是空間迴響若是不加就會很乾,加多加少要斟酌。
     要還原現場 ? 我會說,把現場的氣氛、好聽、音樂情緒 這幾樣保留就好了,當音樂重播時,閉起眼睛,心,回到現場就可以了。


        2, 音樂家的音響觀
    大部分的音樂家,家裡的音響你會看不上眼,最差的是用小耳機聽 iphone ( 用 MP3 格式 ... ),好一點的會要求聽原始 WAV 檔,或是用床頭音響,有開車的在車上聽 ....... 怎樣,就這些 ? 是的,就這些。我好像沒有遇到家裡有音響的音樂家,如果有的,家裡的 CD 也不多,這個狀況下培養出來的音樂家"聽力" ,會跟我們這一群聽音響過日子的有很大的差異,用詞當然也不一樣。
    這個現象反映出來的就是 大部分的音樂家不大會注重 "音響重播" 這一塊,或是我們很用心去把音樂作好的想法,並不是很同意,而他們在意哪些東西 ? 是不是彈錯了音,上台的禮服是不是漂亮 (笑),這樣一來,當我提出錄製專輯的想法時,跟秀才遇到兵的狀況一樣,各位可以想像一下那樣的溝通現場


          3, 發燒錄音
    我跟一位演唱爵士音樂的歌者聊天,他跟香港錄音師合作過 "發燒錄音" ,由於雙方的溝通立足點不一樣,當香港錄音師用大陸廣東的那一套去錄製時,爵士歌手完全不知道 誇張 + 音像龐大 = 發燒錄音,然後,跟我談話時,對於發燒錄音這件事,簡直嚇死了....., 於是,我才知道在音樂人的觀念裡,"發燒錄音" 不等於 "好的錄音"

       4, 音樂演出票房 ?
    在我的認知,音樂會票房要好,前面一定要有一片好的 CD 帶路,大家聽你的音樂聽熟悉了,到音樂廳時感受自然更深一層,不過這看來簡單的觀念,我就要解釋一些時間,但是音樂家還是很難體會我說的觀念 ----- " 又不認識你(的音樂) ",幹麻來聽你的音樂會 ? "

       5, 我心目中的理想錄音
     有一個好的空間,殘響大約 2~3 秒,沒有低頻駐波,用兩支麥克風收立體聲就好,當然適合的樂器數目不可以太多,演奏家可以靜下來好好思考,這樣就有機會錄出我心目中理想的錄音了,這個場地目前還在找當中。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68 发表于: 2012-07-06
2012年開始聽的音樂,集中在莫札特上面,有史以來在古典音樂的作曲家裡面,莫札特可算是排第一位,無論在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宗教音樂,每類作品不只是數量多而且寫的是那麼好。
除了安魂曲是前幾年就聽熟外,今年的聆聽計畫裡,22首交響曲主要聽了第25號,晚期的38號、39號、40號、41號。莫札特的交響曲大多數是大調為主而其中第25、40號是僅有兩首以g小調寫的交響曲,也帶著比較多的情感在裡面。而41號的第四樂章的對位手法,似乎回到巴赫的音樂模式,音樂織體顯現豐富的層次。
莫札特從小就被父親以音樂神童姿態巡回各地表演,自然表演以鋼琴為主,在鋼琴奏鳴曲、鋼琴協奏曲既是展現作曲能力,又是炫技表演的平台。
鋼琴奏鳴曲我主要聆聽的版本是DG 皮耶絲的版本,philips 內田光子的這兩套為主,鋼琴協奏曲聆聽的版本是DECCA  海布勒為主。作為以音樂惟謀生的手段,很多時候所寫的音樂是要討好這些付錢的王公貴族,而在鋼琴協奏曲裡面,第一樂章的快板有如外面社會的光輝亮麗,他往往在鋼琴solo部份把自己的感情寄情在裡面,特別是第二樂章有很多時侯有如他的內心獨白。我曾把他
20~24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單獨拿出來連著聽,你會聽到他的回憶、悲傷、害怕,這些才是鮮活的莫札特。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69 发表于: 2012-07-08
至於莫札特歌劇方面,莫札特與威爾第兩人是最能用音樂表現劇中人物鮮明個性,莫札特的歌劇常聽的有後宮誘逃、費家洛婚禮、唐.喬凡尼、魔笛這四部。
後宮誘逃帶有東方異國風味,女高音的花腔非常出色,莫札特的的作曲手法之一是讓高音唱到一個頂點延長掛在那裡,管絃樂演奏下面聲部的旋律,這在他的鋼琴協奏曲裡也見到,只是小提琴取代了人聲。
另外莫札特在另外三部歌劇裡男中音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費家洛、 唐.喬凡尼以及捕鳥人帕帕基諾,都是男中音也都帶著一些詼諧角色,也讓歌劇呈現出活潑氣氛。而其中唐喬凡尼其中兩段騎士長、唐喬凡尼與僕人雷波雷諾三重唱
更是特殊,讓三個男中音採三重唱是其他歌劇沒有見過的。
离线sanyue
只看该作者 1970 发表于: 2014-10-17
好文重温,感受愉悦的音乐之旅。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离线andy999
只看该作者 1971 发表于: 2014-10-17
亲,我回来了。
风风雨雨原是甘露,点点滴滴岂放心头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72 发表于: 2014-10-24
还是在玩610喇叭,只是功放改用6V6单端机器,原商家建议用管是德根+gec6v6+rca5r4gy.试了几种整流管,最后还是以280(接转换座)及贵族we274B两种。上274B还不到100小时,估计在半个月,280整流管还是要收起来了

。[attachment=113295][attachment=113291][attachment=113292][attachment=113293][attachment=113294]

[ edit_post ]
离线一只鼎
只看该作者 1973 发表于: 2014-10-25
回 andy999 的帖子
info_post_2亲,我回来了。 (2014-10-17 11:44) 

回来了,要卖啥东西!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974 发表于: 2014-10-28
spenser兄还在老地方?何时我来拜访下,顺便带个硬盘把你那点音乐拷过来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975 发表于: 2014-10-28
现在有多少T了吧?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76 发表于: 2014-10-28
还在老地方,近來少聽硬盘,还是習惯CD,這两年把貝多芬1~9号,馬勒1~9号(阿巴多蓝光碟為主)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莫札特丶布拉姆斯丶威亇笫三大安魂曲外加舒伯特8,9号文响曲。新曲目以莫札特鋼協全集為主(海布勒版)巴哈的馬太受難曲,年底開始挑战聽華格那的指环,现在正在看些資料,苏提那套擺了二十年再不聴要霉掉了o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1977 发表于: 2014-10-28
回 spenser 的帖子
info_post_2还在老地方,近來少聽硬盘,还是習惯CD,這两年把貝多芬1~9号,馬勒1~9号(阿巴多蓝光碟為主)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莫札特丶布拉姆斯丶威亇笫三大安魂曲外加舒伯特8,9号文响曲。新曲目以莫札特鋼協全集為主(海布勒版)巴哈的馬太受難曲,年底開始挑战聽華格那的指环,现在正在看些資 .. (2014-10-28 11:42) 

哈哈,最近我也迷上了blue-ray disc pure audio,特别是24/192的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1978 发表于: 2014-10-29
尼贝龙指环中文解说
离线sanyue
只看该作者 1979 发表于: 2015-01-17
这个好 帖子这么会忘记了,3 个置顶了好几年的帖子之一,只是久未更新,就没有再置顶而已。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