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作法?
因为,我以为,国内有不少的产品,其实已经有相当不错的设计和结构基础了,之所以没有被发烧友广泛的认同,除了发烧友的“情节”之外,产品调整缺乏”“临门一脚"的投入是关键。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的状况?
其实,这就是一个循环的结,不是产品设计师不够能力,而是因为“”身不由己“:
国内的产品,因为定位的关系,一般都是采用的国产差不多档次的功放或者国外低档的产品去推,整个系统的投入都是低水平的,这个时候,你投入很多在看不见的声音调整上,就会大幅度的推高产品的售价,而产品形式上根本就看不出变化,实质上因为使用的系统档次的关系,其实也感受不到这样调整带来变化了很大的优势,反而会让产品在本来就不是很旺盛市场的状况下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为了正常的生存状态,索性也就不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