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120阅读
  • 1982回复

【原创】东行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40 发表于: 2007-09-01
八, 我的赏乐方式
   
理性的听音,感性的品乐
   
以马勒交响乐第一号『巨人』为例(我在听的时候,是参考听刘老师讲座笔记以及名曲解说全集做对照,这样听法,除时事有点辛苦,每次要听出故乐段,示不容易得,尤其我对乐理、音符不懂,对照解说大全也只能猜各大概,听了五六次以后大致可以领略,也会听到平日疏忽的细节,也领会作曲家的伟大,当然因为集中精神在听,对乐曲结构与细节的掌握,反过来在不同的音响器材也比较容易听出器材表现的好坏,如马勒交响曲,在我的EV 15吋啦叭所呈现细节与壮观,与计算机喇叭截然不同的)。
CD:DG459 473-2 Sinopoli指挥,Philharmonia Orchestra
注:下面所述(2’26” ) 表示在这张CD上大致出现时间,在我的器材与计算机上分别播放,因器材对细节表现呈现不一,根据听感标注时间稍有出入。

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 奥地利人

马勒为犹太裔的奥地利人,与布鲁克纳并称为浪漫后期最伟大的两大交响曲作曲家。他早年于维也纳音乐大学攻读时,也兼在维也纳大学修习哲学,并对华格纳的音乐极为醉心,毕业后以指挥游走欧洲各地演奏,1897年荣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总指挥,为该剧院带来空前的全盛时期而声名大噪。

其后马勒应聘前往美国,先后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1907)及纽约爱乐管弦乐团指挥 (1909),声名达到最高峰,可惜旋因操劳过度,而于1911年病逝于维也纳,享年50岁。除了绚丽的指挥职事外,马勒一生也潜心于作曲,作品以华格纳风的长大交响曲 (计十首,其中 「第十号」未完),以及附管弦伴奏的歌曲为中心,曲曲明快抒情,且含蕴着深远的意境和人性的思索,备受现代爱乐者的疯狂喜爱。




马勒说:「交响乐就是运用所有能够运用的技巧,来建造一个世界。」
对于他的身世背景,他说:「在奥地利我是波西米亚人,在德国人眼中我是奥地利人,在这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的被看作是犹太人,不论那个地方都勉强收容了我,却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欢迎我,我是一个三重无国籍的人。」
这种多重的界定和否定,表现在音乐中便是悲剧化的破格与碎裂,还有一种特别的浪漫的情感。

马勒常被称作「交响曲的终结者」,这是因为他所写的交响曲结构太庞大(例如第三交响曲有七个乐章;第二交响曲有五个乐章,只第五乐章的长度就有半个多小时);编制也大,管弦乐团动辄上百人(第八交响曲号称「千人交响曲」,管弦乐加上合唱,真正的是超过一千人);并且在这样的框架下,他表达的是世纪末的悲哀、无奈,对过往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所以后人简直无法再写下去。
马勒共写了九首交响乐。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写于1884-88年间,标题:巨人,灵感来自德JEAN PAUL的小说 「TITAN 。这首曲子创新的乐曲表现方式,情感激烈澎湃却又夹杂诙谐反讽,这些让当时的人无法接受,因此被搁置了三年之久,马勒重新修正、演出,结果是马勒自己所说的「仍是有人极力地反制我的作品,但是也出现另一群人全心地支持与喜欢这首曲子。」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巨人”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D大调,4/4,奏鸣曲形式。(16’24”)
导奏四分半钟,以 a小调呈现,没有很完整的旋律,一片声响,散的,自由拍子,缓慢的序奏中,双簧管和低音管吹奏出下行四度为主的动机(☆此动机是聆听重点之一,在其他乐章会以不同面貌出现),接着竖笛奏出如远方的鼓号,写的应是清晨的景色,天刚亮,传来远方的小号声(1’36” ), 描绘出大自然的平静安宁美感。渐渐的有更多的旋律进来,但是没有任何的主题来支撑,音乐是情境式的、随性的。 序奏中的 四度动机(☆是一关键性动机),贯穿全曲各乐章,在序奏中,随着低音弦(3’04”)以半音阶形态进行时(可听到第三乐章送葬动机隐约出现),转成D大调,再由竖笛(3’40”)奏出杜鹃动机中,把乐取带入呈示部。
呈示部的音乐出自他在1883年所写的「旅人之歌」第二首,由大提琴,(3’50”)奏出第一主题、其他乐器加入,以对位法处理,在转到A大调,第二主题用与第一主题对性面貌出现, 马勒运用层迭的技巧来表达此一旋律,(5’48”)到最高潮 ,随着管弦乐渐趋平静,弦乐像消失地上升而结束呈示部符。

进入发展部之后音乐就变得很精确了,首先木管(6’20”)开始,相征田园的安详,大提琴(8’42”)奏出呼唤般旋律 不断出现,逐渐减慢速度时乐曲再度由双簧管、竖笛奏出不同动机,木管接着奏出象征杜鹃的声音后恢复宁静,法国号(11’13”)以柔和奏响,长笛(11’29”)象征小鸟奏出婉转歌声。大提琴,(11’32”)接着跟上,小提琴奏出前面大提琴所奏第一主题加上第二主题索引来旋律,短暂发展一下,由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12’05”)转为活泼起来,准备逐渐营造出发展高潮,直到低音乐器(13’40”)以顽固低音发展到ff最高点(14’40”),转为以对位方式处理旋律,再次由pp到ff 以很强的音乐冲进再现部 ,再现第一主题,(15’13”),最后,乐曲一面奏出四度动机,(15’52”),一面以强烈音响来结束乐曲 。马勒对乐曲形式自由运用到如此程度。(
 这个乐章里已暗示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A大调、3/4拍子,三段体。(8’06”)
马勒恢复到一般作曲家的身分,此段音乐非常传统、单纯,它的结构是A→B→A,A段是乡村式的舞曲,B段是上流社会中的舞曲,两者对比,形成一种奇妙的美感。
A段,首先低音弦乐奏出强力顽固低音, 奏出好几次八度大跳底律动性动机,紧跟着管乐器加入时才显示出旋律化的四度音程源条。顽固低音(0’45”)渐强到达最高点,接着由木管与小提琴(1’30”)奏出部份的旋律,在A段中间有重要功能,同时间里,管乐器奏着顽固低音旋律。乐曲间趋狂热后,小提琴(2’45”)以升c小调带着对位旋律,强力奏出顽固音型。经过转调,顽固低音改为八分音符形态出现。马勒用绵延的颤音后(3’30”)出现强烈的A大调和弦,在用一个休止如屏住呼吸,法国号(3’36”)也渐渐消失,目的是为将乐句带入柔和圆舞曲风的B段。
B段式圆舞曲风,听的到以前面四度动机作为低音的伴奏。经转调为G大调(3’52”),弦乐带有舒伯特风格旋律,在前面第一乐章约3’05”出现过。在长笛、竖笛、弦乐(4’10”)中进行,另段新旋律以对位形态呈示。旋即出现法国号(5’20”)以呼唤音型声(八度的)引出A段(即第三段)。
第二个A段,比前面A段更单纯,但结构上更为充实(可比较二着不同之处)。以管乐在长大颤音中营造出最高潮,加速度后(8’00”)以强有力和弦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d小调,4/4拍子,三段体。(11’55”)
这乐章基本是诙谐怪诞的。明明是小调的送葬进行曲,旋律却是童谣的「两只老虎」(不知是否为了怀念他不久前去世的弟弟),这个主题用「卡侬」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是A段。它整个的结构是A→B→A→C→AB(有A又有B)。B段是吉普赛风的音乐,弱起拍,大、小调交替,非常漂亮,写的是在小酒馆喝一杯,到最后的烂醉如泥,反讽意味浓厚,令人哭笑不得。
A段开始,定音鼓连续敲初四度动机,陆续以低音提琴(0’10”),接着是大提琴,然后低音号的顺序,以规律方式奏出充满虚无飘渺的童谣旋律,这段旋律中,定音鼓始终似抬棺者沉重脚步一部一部的走着。接着,双簧管(1’15”)以四度旋律加入,开始展开另一种吉普赛风的新旋律(2’43”),自由曲风和前面沉重规律强烈对比,当管乐器突然奏出一个四度经过句(5’56”)后,进入B段,(G大调)竖琴与弦乐(6’00”)采拨奏方式,小提琴(6’20”)也装上弱音器,奏出一段明朗旋律,这段是根据「旅人之歌」第四部份,以及「儿童的魔法号角」中旋律有关,象征梦想的苦恼得到解脱。结束中段,以降e小调再现A段,(8’00”),出现阴暗气氛与反讽旋律,当定音鼓,(8’24”)奏出四度时,乐曲进入d小调 在(10’03”)突然加快速度。当再度回复静寂时(此段可与 A段 做比较之间差异)回复原来速度,一面出现四度动机,一面以弱奏方式结束这一乐章,但是马勒采取部终止乐句,而是以弱奏直接冲入第四乐章
离线kanchow
只看该作者 241 发表于: 2007-09-01
【原创】东行漫记 续文

强烈再次置顶。
M2A3 & Goodmans
离线issacjiang
只看该作者 242 发表于: 2007-09-01
讲得好
离线mpa
只看该作者 243 发表于: 2007-09-01
顶!!!!
Creek evo+M34+夜莺
离线天若有情
只看该作者 244 发表于: 2007-09-01
好文阿,原来2a3被s兄先得了,至今我还在心痛没有拿下。。。。。
离线音乐青年
只看该作者 245 发表于: 2007-09-01
spenser 兄好文
色本无色,只因人心带色。
音本无色,只因人心带声。
自古音无褒贬,色无优劣,致此色无界,音无律,只求一丝自我
离线sanyue
只看该作者 246 发表于: 2007-09-01
spenser 兄,好文,谢谢!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离线stanley
只看该作者 247 发表于: 2007-09-01
期待下文!!!
勇气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它是可以决定其他品质的品质。
离线wei
只看该作者 248 发表于: 2007-09-01
。。。Re:【原创】东行漫记
再看牛人!
傻佬一个!垃圾一堆!!快乐每一天!!!
离线wmh9933
只看该作者 249 发表于: 2007-09-01
深受启迪的好文啊!
请继续吧,谢谢...
离线5881a
只看该作者 250 发表于: 2007-09-01
不错的文思,雨后初晴般的美文!
爱乐永恒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51 发表于: 2007-09-01
引用第245楼天若有情于2007-09-01 10:27发表的  :
好文阿,原来2a3被s兄先得了,至今我还在心痛没有拿下。。。。。

没关系,总有等到一天,没准A兄正家里在替你打造西电绝品.
离线chenghs
只看该作者 252 发表于: 2007-09-01
高.... 美..... 渊博.... 路还很长啊.....
离线lgh123
只看该作者 253 发表于: 2007-09-02
好贴......
离线audio1139
只看该作者 254 发表于: 2007-09-02
学习!
离线wjb
只看该作者 255 发表于: 2007-09-03
学习,
感悟,
感动!!
享受生活,与乐同行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56 发表于: 2007-09-05
续谈马勒
马勒第四号交响曲
1892完成,1901首演。9大交响曲中,没有一首像第四号这么的充满喜悦、幸福。原本第三号的第七乐章,标题「天堂的生活」,移到第四号,  以童声来诉说天堂的生活,因此第四号的风格与一向所写的不太一样,比较接近古典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将重点至于第四乐章,在主题性上仍然将前面几个乐章与第四乐章保持关连。


第一乐章 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17’25” )
首先采b小调,用一段铃声与长笛构成的短短序奏展开,象征引领进入天堂的前导,再由小提琴(0’08” ) 开始,不久,转入G大调,出现带有感伤味道的第一主题,经过一段清爽的经过句后,大提琴奏出第二主提(1’45” ),再由双簧管(1’53” ) 与其他乐器反复这一主题,当小提琴(2’29” ) 接下这一主题时,乐曲突然减速,双簧管(2’50” ) 轻快奏出一段小结尾旋律,同时各种乐器来结束呈示部。
发展部仍以前面序曲一样以铃声长笛(3’38” ) 开始,紧接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3’39” ) ,但用了对位演奏,这时插入的法国号演奏着进行小结尾旋律的动机(4’02” ) 。当木管与铃声家今来演奏所有呈示部乐段时,展现多采瑰丽的音乐性向再现部迈进。当乐曲达到高潮后,法国号与双簧管(10’05” ) 奏出第一主题的变形后,正式进入再现部。
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11’16” ) ,进行以此主题为主的发展部份。在第二主题之后,乐曲再现与发展前面小结尾旋律(12’07” ) 。接着转回第一主题旋律来变化。最后小提琴已悠闲的奏出第一主题后(17’00” ) ,逐渐增加速度为快板,以华丽的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c小调,38拍子,诙谐曲:(9’14” )

这一乐章是马勒的「死亡之舞」(注意20” 定音鼓) ,以小提琴象征死神,独奏小提琴提高一个全音来调弦和按照普通调弦两种来进行演奏。法国号带有揶揄的音色奏起(1’28” ),加上木管(1’32” ),然后独奏小提琴(1’56” )奏出蓝特勒舞曲风格,却呈现出冷漠的旋律。乐曲进行一度变得明朗,当管乐器(2’41” )再度出现序曲的音型时,乐曲变为F大调,开始进入第一中段。木管奏起优美旋律。再一次序曲旋律(2’46” )出现后,乐曲转为f小调,独奏小提琴(2’53” )奏出冷漠旋律。讲此旋律做发展处理。接着转为D大调,进入第二中段(4’41” ),第二中段中仍然采用了第一中段的材料((6’27” )第四乐章也出现这段旋律),然后反复三次以冷漠旋律主的乐段后平静的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G大调,4/4拍 ,(20’52” )采取变奏曲形式,兼用奏鸣曲形式
很特别的设计 。百分之百的Mahler的慢板音乐,这么的美。A段,主题不知何时开始,很微妙。大提琴以丰富表情奏出第一主题(50” ),小提琴跟着以对位旋律加入,再由双簧管为主导(5’06” )带入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呈现对比性),接下来小提琴(5’28” )奏出绝望悲叹歌谣。由高亢渐趋平静。即展开第一变奏(8’27” )。第一变奏数度稍快,仍属对位性,风格优雅带有舒伯特风格,由竖笛(8’30” )与大提琴交缠着进行。接着采升c小调强调过第二主题后,乐曲回复平静而进入第二变奏,行板,大提琴 (13’42” )奏出优美舞曲风格开始。突然转为稍快板(14’26” ),气氛显得更加明朗活泼。紧接着是第二主题变奏(15’05” )。乐曲经过一阵高昂后减低速度,及进入稍慢(poco adagio) 的第三变奏(15’49” )。乐曲进入第四变奏营造出一个很大高潮后,法国号带出下一个乐章续奏旋律,木管也暗示出下一乐章的内容。此后,呈现柔和轻切的气氛(18’48” ),在低音弦(19’18” )与竖琴中,营造出神秘而宁静气氛,轻轻消逝结束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G大调,
4/4拍,(10’17” )
整个乐章由  4段歌词 为主所组成 。
 
第一段先以竖笛(04” )及木管为主,自前面乐章取材,悠然地进行。然后,女高音(38” )以儿童天真无邪的声音唱出,( 歌词来自儿童的神奇号角) 大意是,「我们要享受天堂的喜悦,因此应该避免尘世的喧扰, 这一切的生活在至高的安详谐和中…..」可对照下面每小节的拍子。
(3 2 2 4) 3 2 3 5  2 2 2  4+1/2 4,即便不知每段歌词,也会很喜欢,因为音乐本身的感动力,以及歌唱家的表现。()内是乐队演奏,之后开始唱。第一段的最后4小节(1’14” ),歌词是:Sanct Peter Im Himmel(天堂)Sieht(看)Zu (圣彼得在天上看着)。前面多的1/2小节是为了作弱起拍唱Sankt,接4小节,重拍在Peter,最后这一段旋律让人有纯朴的古风,在后面二、三段反复出现 。


第二段采用了第一乐章开始的铃声动机(2’13” )生动的开始,加上个中敲击乐器,木管轻快的奏起,女高音(2’50” )唱出「圣约翰从羊栏中迁出羔羊,屠夫希罗底在等着,我们要牺牲一只宽容纯洁的可爱羔羊…..」

第二段 每小节的拍子如下(3 2 3  5 4) 2 2 1 1 3  2 2 1 1 4

,()内是乐队演奏的5小节句, 无法形容。2 2 1 1 3的3小节,第3小节只有3拍, 最后逐渐减慢速度(3’25” ),唱出第一段结束旋律 ,最后4小节句的歌词是,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小天使们在烤着面包) 。

第三段(3’40” )再现第一乐章开头的开始,不久,独唱以第一段旋律采对位方逝唱出:「 天堂的花园里有各式各样可口的蔬菜, 任何我们想要好的芦笋、豌豆…...」逐渐加快速度,在从容地出现第一段结尾的古朴旋律(4’50” )。
最后第四段又引用第一乐章开头作为开始,接着长笛(5’56” )与小提琴展现柔和带有神秘性的旋律。独唱(7’02” )唱起「 在地上没有和这天上相比的音乐…..」。
再度出现第一段中优雅的旋律,但是采对位方式奏出,乐曲给人纯净而且非常和谐的天堂气氛,平静的唱完后,剩下竖琴与英国管(9’37” ),最后,只用地音提琴轻轻结束这一乐章。
神奇号角里面多半是很苦命的诗,很多是对于一个简直无法想象的幸福天堂的憧憬,内容晦涩,所以会有这些东西,其实是不真实的。第三乐章已不太像人间的音乐,第四乐章的开始是不真实、恍惚的。音乐非常精彩,格式清楚,每段慢下来结束,然后又哗哗哗地新的开始。Mahler擅长写旋律,歌唱性很浓, 他的音乐,是歌乐与器乐的交响。

马勒交响曲有些复杂,有空写写巴哈郭德堡变奏曲及贝多芬克罗采
离线stanley
只看该作者 257 发表于: 2007-09-05
是啊,马勒太累!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克罗采都是需要静听的曲目,spenser加油,快写!!!

 
勇气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它是可以决定其他品质的品质。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58 发表于: 2007-09-05
马勒第四聆听版本: sony SBK 46535
Geogre Szell指挥Cleveland Orchestra ,Judith Raskin,Soprano,
多年前与友人听马2,聊到只有疯子与天才能写得出这样交响曲.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59 发表于: 2007-09-10
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克罗采〞
1803年,BEETHOVEN谱写这首奏鸣曲,题献给KREUTZER(1766-1831,法国人,伟大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写了很多小提琴练习曲)。首演由Bridgetower与Beethoven 本人──此时听觉已严重衰退了──合作演出。 Beethoven有10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此为第九首。关于这类音乐,有个错误观念,以为violin是主角,piano为violin 伴奏,实际上两者份量相当,是二重奏。在Hyden 、Mozart的时代,甚至piano较为重要,violin 常只是piano右手的反复,支持、帮忙钢琴音乐的表现。到了Beethoven,将比例调得平均,差不多各占50%。所谓小提琴奏鸣曲乃是简称,完整说法是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乐曲结构: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导奏        呈示部                    发展部                    再现部
          第一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一主题再现
          第二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再现
                结束句                                        CODA(尾声)
第二乐章 变奏曲
  主题‖: a : ‖: b . a : ‖
第一变奏
第二变奏
第三变奏
第四变奏
  尾奏
第三乐章 奏鸣曲式
呈示部                        发展部                    再现部              尾奏
        第一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一主题再现
        第二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再现
聆听版本:Gidon Kremer, Martha Argerich(DG 447058-2)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持续慢板-急板,A大调
导奏(慢板,3/4拍):
4小节、4小节、5小节、5小节。Violin先出来(第一个4),和弦式的音乐,令人想起巴哈-他的小提琴无伴奏都是和弦式的,对演奏者挑战性高,一般奏鸣曲是很少见的。第二个4,钢琴似要反复violin但又变化,第一小节第二拍转到小调,是个小调和弦;第四小节尚未结束,violin进来(50”),一起经营后面两个5小节音乐。最后5小节,带延长记号,2个音的动机正是第一主题的预备──充分利用导奏蓄积能量进入主题。
呈示部(2/2拍):小提琴段以断奏方式奏出第一主题(1’46”)(此一主题支配了全曲):9小节+9小节,句末都有延长,感觉虽进入快板但用延长记号来收敛、显得迟疑,之后的8+4+4+4+4, 4+4+12+10 才真正快速前进。第二主题E大调(2’56”):3大句,风格都不同:第一句:4+4+8+4+4+2 ,安静,自之前的喧扰沉淀下来,但末尾延长记号暗示后面激烈音乐将至。 第二句(3’30”):2+2+2+2+3+4+8+4 ,激烈,piano 与violin的表现几乎像concerto(协奏曲)。 第三句(4’03”):12+12+4。结束句(4’40”):4+4+4+8,中间两个4小节,第3、4拍钢琴重敲,如同concerto的乐队一般。
发展部:发展第二主题(5’07”) 第三句中 12的音乐:8+8+5+11+20+12,12+8+8+9+6+12+9。其中11+20+12 的长句为对位式的音乐。
再现部:以d小调再现第一主题:1小节预备后,出现呈示部那9小节主题,但有变化──自第7小节起轻下来、缩回去,是不完整的表现,似乎主题来得没有把握,而且先前那预备的1小节也已预示了这种感觉。然后透过一个新增加的8小节句重新起动,下一个来到的9 小节主题就对了。整个再现部第一主题结构为:(1)9+8+9+12, 4+4+4+4+4+2+4+10+10。第二主题:与呈示部的几乎相同。
CODA(尾声)
:第一句:4+4+4+13+15,其中,后2个4小节句的第3、4拍,以及长句,展现协奏曲风格。第二句(12’48”):14+6+6+4+4+8,音乐在14小节逐渐爬升,热。第三句(13’27”):3+3,有延长记号,violin唱前3小节,第3小节音乐升起来;piano奏后3小节,第3小节转小调,收敛、严肃──呼应一开始导奏那4+4小节之间的关系。第四句(13’53”):4+4+7+2。这是非常精彩的乐章,虽然是二重奏,但已把声响推到极限。
第二乐章 变奏曲,由主题、四个变奏、CODA组成(14’53”)。
主题:a、b两段音乐循环,a是一前一后呼应的音乐,不太像Beethoven,因为没有问题;b是一条线的长句。第三变奏转小调,如同传统作法-常在倒数第二个变奏转调,以便最后一个变奏回到原来调子。这个变奏曲,写得较轻,不像他一般写得锐利,而且相当传统,不会变得很远(性格变奏),都是音型变奏。精彩的是在CODA,很特别,像幻想曲一样。
主题及各变奏均为2/4拍子,主题为F大调,游钢琴先抒情地奏出,再由小提琴反复,钢琴接着奏出中间乐节,以上下两声部交替上场,全体为‖: a : ‖: b . a : ‖的三段体。
第一变奏(2’30”)以钢琴谈出断奏三连音,小提琴则简洁担任助奏。
第二变奏(4’31”)由小提琴始终以三十二分音符演奏主题。
第三变奏(6’20”)转为f小调,两乐器较为灰暗情绪地奏出旋律。
第四变奏(9’05”)转回F大调,以精致华丽乐风演奏变奏主题,可听到不少装饰很美的变奏。 
最后以及慢的慢板演奏花奏(14’18”)来进入尾奏,在回顾主题后终止。
第三乐章 奏鸣曲式(8’31”)
特殊节奏,是一种意大利的TARANTELLA舞曲。Schubert的钢琴奏鸣曲D.958第四乐章,及〝死与少女〞第四乐章亦是。
呈示部一开始钢琴ff强奏出主和弦的序奏,小提琴(05”)飞跃般奏出第一主题,经钢琴(10”)接引后,发展形成 经过句并达到ff的高峰,在连续的sf后,急转直下呈p,第二主题以E大调开始(42”),接着突然转为2/4拍子的全新乐句(1’27”),接着再转回6/8拍子(1’47  ”),以颤音开始的第二主题(2’10”)构成的小结尾来结束呈示部,再反复呈示部。
发展部(4’05”)以小提琴演奏第一主题开始,接着今行处理第二主题,这两主题都以极自由地发展。
再现部(6’47”)几乎按原来形式进行,低一主题按原调再现,第二主题(7’29”)
及呈示部中2/4拍子的乐句都以低五度再现。
尾奏与呈示部的小结尾一样以颤音开始(8’00”),进行后回顾第一主题,各以四小节两次转为慢板,最后以第二主题做终止。


建议版本:Szeryng,Haebler(1979,Philips 446 521/524-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