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Naim 250后级,Dual Mono设计,标称8欧80W。
官方介绍:
http://www.naim-audio.com/products/nap250.htmlSpecifications Power output continuous [8 Ohm]
80 Watts
Transient capability
400 VA
Voltage gain
+ 29 dB
Input impedance
18 kOhm
Frequency response
-3dB @ 2Hz & 65kHz
Mains supply
100V, 115V, 230V (50 or 60Hz)
Dimensions (H x W x D)
87 x 432 x 314mm
外观:
与200一摸一样,但铝壳变成了光滑的,不是原先那种毛的,光滑的好,除灰容易。有人提到Naim的好处,说外观一样,有利于悄悄升级,LP看不出来,嘿嘿!由于不向前级供电,信号DIN口变成三针。
重量:
16kg,比200重4kg。一边重,那个20cm直径的牛。
声音:
250真是好东西!系统从一个眉清目秀的书生变成健壮体魄的男子汉,这种表现让人想起贵丰DIABLO,基本逼近我想要的Naim+贵丰。老外总结:如果说200是一副素描画,250则是一副油画!还有人加了注释:是鲁本斯的油画。250这种丰满浓郁的声音应该非常适合某店极为中性的箱子。
听FIM的篮调萨克斯,第一次觉得管风琴这么好听,极低频部分也控制的很好。
听皇家芭蕾,速度如电光火石,力量如斩钉截铁,把大箱子爆欢了。中高依然细腻醉人,低频规模和下潜已不亚于贵丰DIABLO,冲击力和速度则更胜一筹,大箱被爆得声音丰满,音场开阔,活力开扬,无压迫感。一股断断续续的极低频噪声在翻滚,一开始以为是外面工地传来的噪声,像施工机械工作的声音,试了一下Mute得以确认。
听克莱默的舒伯特奏鸣曲,感受到那份只有在高级别器材中才找得到的宁静致远,难以形容,却十分舒服安宁,好似一位内力深厚的大师只用了三成功力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这是高驱动力,高控制力,丰富信息量和大动态的体现。
原来黑教堂是那么好听的,原来都说黄教堂好听,是因为曲调比较上口,在一般器材上听,黑教堂就显得没什么曲调可言,而且估计第一首的管风琴一出声就干掉不少器材,搞得大家没兴趣了,不像黄教堂,第一首可以用来招揽生意,不管卖什么器材的。
现在的黑教堂,一上来就让你感觉到一个安静空灵又庄严的教堂空间,然后才是在这个空间中乐器和人声的表演。我感觉还是人声和乐器的声音相对的勾勒出虚拟的教堂空间,但却是实实在在能感觉到,让人可以立即进入宁静的状态,就像坐在教堂的长椅上,心无杂念。人声定位清晰,合唱各声部位置层次明确,歌声十分自然松弛,表情和运气都能感觉到,不仅仅是独唱,合唱中各声部的表情和气息运用也听得到,唱来委婉动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黑教堂比黄教堂更容易带人进入安宁的境界,会让人觉得信上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尤其是第7,8首,没记错的话。
还有两张RR的HDCD样板碟,以前觉得与一般录得好的CD没太大差别,甚至有点冷薄,现在才感觉到HDCD解码的不同,还是大动态的合唱,以前混成一片,高潮时还有点僵,现在各声部清楚,声音松软自然,即使在最高潮时也很放松,声音依然婉转自如,同样能感觉得到各声部的表情和成员的姿态。两支大爵士,duke ellington和Miles davis,美妙全频表现,空间质感节奏韵律,以前都没太注意,印象中是很一般的曲子。
还有蔡琴,人声定位更清晰,更放松,感觉到歌手对句子主动掌控和刻画的努力,赋予每一句唱更多情绪。
250使交响乐高潮时的表现更加快速,干净利落,冲击力充沛,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室内乐小作品则变得更慢,小提琴的弓似乎在琴弦上多停留了一会儿,乐曲多了一份悠扬和柔美,钢琴家的手指起落似乎更慢一些,感觉到控制力的运用和一种安静的状态。
一个朋友来听过,说250开始着力表现基音以外的内容了,是不小的进步。已经有HIEND器材的影子了。有人称之为阴影感,有的人认为是定位重叠,反正是高频开始表现得有种空气感围绕的感觉了。
要说还有什么不足,就是宽松度还不够,估计大牛要煲上好一阵子。极低频虽然出来了,但解析力还不是很好,整个音场呈梯形结构,低频部分丰满,中频略微偏弱,冲击力节奏感强,但中频平滑度还有提高的空间,估计这些都是282前级的任务。
温度:
比200明显热。看来热和好声是有点关系的。
结论:
现在回想,从天龙和B&W CDM 1NT到现在,没走什么弯路,直接上了Naim,庆幸当初没上另两个品牌,开关电源的力量确实不及大牛,标称80W的东东更胜200W。如Naim官方所说:having come this far, you might feel no need to go further. This system comfortably beats the pants off most that you will have heard - at any price! 德国stereoplay评测282/Hicap/250组合是spitzenklasse(尖端级),仅次于referenzklasse(顶级),下面还有优秀,中等,标准和低级。目前离修成正果只剩一个台阶了,搞定一套Naim经典,足以听过世。
后续:煲机一月后……
多听250,感觉有一点变化令人欣喜,那就是该快的快,该慢的慢。交响乐高潮时的表现比以前更加快速,干净利落,冲击力充沛,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室内乐小作品则变得更慢,小提琴的弓似乎在琴弦上多停留了一会儿,乐曲多了一份悠扬和柔美,钢琴家的手指起落似乎更慢一些,感觉到控制力的运用和一种弹奏的状态。
听Decca苏克卡琴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演奏家的状态似乎更安详,感觉弓比以往在琴弦上就是要多停留那么一点点,乐曲的速度似乎慢了,但更心平气和,更悠扬,空间更肃静。宁静致远,能让听者进入安宁的状态,放松而又专注的融入演奏的氛围。
听RCA鲁宾斯坦的肖邦钢琴集,第三张马组卡舞曲,原先不太有感觉的一张,旋律不如第一第二张那么通俗好听。节奏,密度,厚度,韧性,弹性,音色,规模,动态的强弱对比,低频的形体和收放,都令人满意,更绝的是那份奇妙的空间感和弹奏的过程感。首先,营造了钢琴所在的空间,然后钢琴发出的声音,从这种声音中可以判断出钢琴所在的位置,然后是感觉到手指和琴键间的互动,似乎可以感觉到钢琴家每一次触键都是经过思考,非常专注的控制手指的起落去接触琴键,每一个音符都是精心得来,虽不像某些器材标榜的针点定位那么清楚的分辨每一个键的位置,但音符一出来就可以感觉手指和琴键所在的那个空间的存在,手指的起落是有力度的,感觉慢,但节奏却非常好。
这种空间感和过程感在十几天的听音中也有反复,偶尔几天会感觉不到,估计是Naim的煲机过程所致,250要三周到一个月左右声音才能稳定。这可能就是所谓阴影感,是一种很妙的空气感,使乐器凝聚度更高,临场感更强。
听Naim出品的弦乐四重奏,和以前的听感大不一样,以前是质感强烈,略带刺激,像hi-fi过度,而现在有点怀旧老照片的味道。高频细腻,延伸尚可,低频更深,更密实,唯有中频感觉怪怪,乐器分离度不错,声音却是一种老派的味道,像Nate King Cole的老录音,或者更像FM调频出来的味道,但更厚实,密度很高,韵味浓郁,就是多了份昏黄感,暗一点。弦乐四重奏,全频温润,没有记忆中的刺激声音,味道不错。又听了Naim的试音碟第四集,古典乐曲,也有一样的昏黄感,不刺激,但韵律和节奏很到位,而且久听不累,难道这就是Naim的风格?当听了Naim的试音碟第一集后,感觉又不一样,猜测古典方面是不是需要282前级来补充点什么。
Naim的试音碟第一集,音乐杂烩,就是没有古典,本想听听是否也那么昏黄,没想到一听就停不了,竟一口气听完。
第一曲,节奏很强的吉他和鼓的现代音乐,记得阿汪以前来听过的,感觉质感太夸张火爆了,我也觉得形体大得不像吉他了,钢丝有点刺激,木头腔体的共鸣太强烈,今天听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有乐器定位清晰,空间感明确,韧性和厚度非常好,钢丝带动空气的颤动,木腔共鸣是那么结实,收放迅速,形体恰到好处,节奏动感十足,无法描述,就是好听!电脑旁的LP转过头问这是吉他吧,平时你放在哪里的?言外之意只恨没找到。乐器实实在在的悬在空气中,发出声音,搅动空气,营造氛围,感觉太美妙。
回想以前那种“过度”,应该是功放不足以控制箱子,低频还没下潜多深就散了,还收不回来。中高驱动电流不足,拘谨而刺激。200也就把大箱推到了6-7成吧。
第二曲的低音Bass演奏,听得到琴弦在拨动时与琴体木头接触部分摩擦发出的“吱吱”声,密度很高!
第三曲,电声音乐,每一个发声源分离得清清楚楚,电声确实不会像琴弦之类实物能搅动空气,但那份节奏,如顶级DJ,各种电声鼓空间分布依然清晰,从大到小,比16分音还快的鼓点,不是人能打出来的,出来快收得也快,绝不拖泥带水。
第五曲,低音bass,萨克斯,不知名的鼓,音场空间原来是那么深的,萨克斯慵懒松弛的意境,配以远处鼓的衬托和左边bass的拨动,还是空气感带来的质感和现场感,与那种没有空气感的“僵硬”质感形成对比。
第八曲,电声摇滚音乐,电吉他激情的演奏,电bass重磅的节奏,曲名叫Three-Two-Five,像开着宝马325在飞驰拉风般刺激。
第九首,沙哑女声哼唱伴随着吉他,琴弦的空气感依旧,但展现的是温柔的一面。
音量在9点,所有曲子无论火爆还是温柔,全频平衡度都非常好。Naim的试音碟果然厉害,混音者就是Naim的创始人Julian Vereker!
最后听了RCA巴舒密的格林卡中提琴奏鸣曲,一出声LP就说多美的弦乐,如丝一般。我心想,嘿嘿,要好听,不投入怎么行。我知道中提琴的醇美打动了LP,不知LP是否能感受那份难以描述的空间感,过程感,安宁感和专注感。
250带来的是质变而非量变,已经订了比250还贵不少的282前级,以声论价的Naim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我的一个期望是282能进一步挖掘演奏家弹奏时的思考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