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3688阅读
  • 167回复

一些著名的重奏团(此帖我以前开在其它地方,现在逐步转移过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0-03-16
易沙意四重奏(Quatuor Ysaye)



易沙意四重奏1984年由四位巴黎音乐院的学生组成,创团团员为:Christoph Fiovaninetti、Luc-Marie Aguera、Miguel Da Silva、Michel Poulet,现今团员更换两人,Christoph Fiovaninetti、Michel Poulet被Guillaume Sutre、Marc Coppey替代。

1987年该团风光地获得Evian室内乐大赛的五项大奖,目前是Decca的签约乐团,灌录有门德尔颂四重奏全集、莫扎特的「海顿」四重奏等。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0-03-16
门德尔颂四重奏全集的首版与再版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0-03-16
贝可娃姊妹三重奏The Bekova Sisters

贝可娃姊妹三重奏(埃尔韦拉.贝可娃,小提琴/艾菲亚.贝可娃,大提琴/艾隆诺拉.贝可娃,钢琴)
同时让三位乐坛大师一致赞赏的室内乐团

英国权威报纸「THE DAILY TELEGRAPH」曾以极大的篇幅报导这个来自哈萨克由三位可人儿所组成的《贝可娃姊妹三重奏》在国际乐坛所造成之轰动。文中提及:柏林爱乐指挥阿巴多对其所灌录拉赫曼尼诺夫之作品(CHAN9329)深表欣赏;而小提琴大师克莱曼对她们演奏的布拉姆斯三重奏作品,亦用〝神奇〞("Magical")二字来形容;至于指挥界的耆宿索尔第爵士他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他听了她们的音乐会后,则当场决定邀请她们为音乐会节目中的座上宾!

这个室内乐团新秀的堀起过程,颇为波折,并曾一度受各界媒体的高度关切;三个姐妹出生于哈萨克,前后都曾在苏俄柴可夫斯基音乐院修习音乐,并多次获得国际大赛的首奖;尽管她们的名声在共产世界早已声名大噪,而西方的音乐界亦表欢迎之意,可是当时苏联当局则不肯让这个有「苏维埃文化大使」美名的团体离开祖国到国外演出。在这种不合理的专制体制下,Alfia毅然于1981年逃到英国寻求庇护,另外两位姐妹Eleonora与Elvira亦于1989年到英国来。她们在西方的表演活动始于1989年,至今已成为国际乐坛一知名室内乐团,她们彼此间绝佳的默契,借着乐器让作品呈现出最令人感动的乐音。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0-03-16
她们的唱片好多都是由Chandos出版的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0-03-16
克林勒弦乐四重奏团The Klingler Quartet


Klingler SQ.的历史,首先从Klingler兄弟说起,最老资格的是中提琴手Fridolin Adolf Klingler,1871年7月10日出生于德国Homburg,他的父亲Theodor是职业中提琴手,Fridolin幼时跟随长辈开始学习拉琴,举家迁去法国东北部城市Strasbourg(当时属于德国领地)后跟Heinrich Schuster学习,毕业后去柏林Florian Zajic的授课班,Florian Zajic是波希米亚人,Mildner和Bennewitzj的学生。但是父亲显然不认同儿子当一名职业的中提琴手——这个职业即使在德国也不是得到认同的好职业,最后Fridolin只好离家出走。1891-1895年他在苏黎世Tonhalle乐队以及Hegar四重奏组演奏,稍后是柏林爱乐的中提琴独奏。而Fridolin的弟弟,也就是四重奏的灵魂人物Karl Klingler 1879年12月7日在Strasbourg出生,在1884年开始Karl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接着跟哥哥幼时老师Schuster学习,1897年他进入柏林音乐学院跟随一代宗师Joachim学琴,作曲则是Max Bruch和Robert Kahn,这些机遇当哥哥的只有流口水的份啦。Karl成为了Joachim晚年的得意门生,1900年获得Mendelssohn奖,1901年被聘未柏林爱乐的第二小提琴首席,1903年辞职去音乐学院接替Karel Halir授课,1905年Fridolin和Karl兄弟俩组建了Klingler SQ.组,但是组建初年他们的演奏基本是有名无实,因为直到1910年Fridolin都是在柏林爱乐演奏,而Karl则被Joachim叫去他自己的SQ.接替Emanuel Wirth演奏中提琴。

Klingler SQ.早年的另外两位成员,首先是第二小提琴手,来自俄罗斯的Josef Rywkind,也是Joachim的学生,1908年击败劲敌Aolf Busch赢得Mendelssohn奖的猛人。其次是来自英国威尔士音乐世家的大提琴手Arthur Williams,被认为是在德国最好的大提琴家之一,他跟妻子Gwendolyne在皇家音乐学院相识,1900年结婚,1902年前往柏林跟随Robert Hausmann继续深造,Robert Hausmann是Joachim SQ.的大提琴手,Williams跟恩师一样,拉琴不用脚钉,直接把琴夹在两个膝盖之间,在今天看来这种古怪模式自然是非常遥远了!Williams是学院乐队的首席大提琴,不仅作为第二大提琴手跟Joachim SQ.演奏五重奏或者六重奏,有时候还顶替恩师出阵呢。

1907年夏季,Joachim仙逝,他的四重奏团也就解散了,众人的焦点立刻投射到Klingler SQ.上面,作为Joachim的直接继承人员,他们无疑是最有资格继承Joachim SQ.的位置了,银行家兄弟Franz及Robert von Mendelssohn出面资助这个年轻的组团,Robert曾经资助价值不菲的乐器给Joachim SQ.,现在同样给予Klingler SQ.同等的待遇,这个年轻的四重奏组终于有机会开展他们的演出了。1908年Klingler SQ.举行了伦敦首演,他们跟Joachim昔日的英国老友相处融洽,定期到英国演出,合作的包括两位钢琴家、Clara Schumann的学生Fanny Davies和Leonard Borwick,还有单簧管演奏者Charles Draper。1910/1911音乐季Klingler SQ.在柏林Singakademie会堂演出了一整套Beethoven,1913年4月他们跟Bohemian SQ.和Rose SQ.一同出现在波恩室内乐音乐祭,Klingler跟Rywkind还和Adolf Busch一同演出Vivaldi的三把小提琴协奏曲。

尽管Karl Klingler跟Williams的关系非常好,甚至Williams把儿子都叫了Karl并且认Klingler作教父,但是他音乐上他们却常常意见不一,在排练上经常闹矛盾,年长的Fridolin Klingler只好出来当和事佬。1914年一战爆发后,Williams拒绝离开德国,但是他的家人1915年先行回家,他则直到1916年才作为德国战俘交换,在此期间他不幸地受到祖国的英国认以及他所敬爱的德国人双重的伤害,他的右手开始出现颤抖的症状,再也不能恢复。他在Ruhleben集中营期间,老友Karl Klingler没来看过一会,据说归咎于Karl被抓去德军服役的缘故。不管如何,跟Cortot类似,这也是让人唏嘘的故事呀!不能再在公开音乐会上演出后,Williams混回英国的室内乐圈子,包括在各处晚会演出,成为极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后进的众多音乐家像Griller SQ.对其膜拜不已。

Klingler SQ.早期的活动伴随着一战的结束而告一段落。这期间他们留下了少量的四重奏选段录音,当中最重要的就是1911年和1912录下的三段Beethoven录音,这是现存最早的贝SQ录音,Joachim没能留下这些录音,因此这些离老贝死后84、5年的录音殊为珍贵。这些瀑布般的噪音中透出的微弱声响显示出不可思议的优雅和歌唱性,Klingler SQ.对歌唱性非常地重视,甚至是单独的音符也利用微妙的滑音保持持续的歌唱,而别的SQ.通常都是一弓了事。

1916年,Karl Klingler结束兵役,随着二提Rywkind返回俄罗斯,大提Williams手伤停止演出,Klingler SQ.不得不寻找新的团员了,两位新成员二提Richard Heber和大提Max Baldner都是暂居于Robert von Mendelssohn家庭,Max Baldner在科隆音乐学校学习,在那他是Adolf Busch学生时代的组团成员,其后还有Hugo Becker和Pablo Casals以及跟Artur Schnabel开奏鸣曲演奏会。这个第二期的成员留下的录音也很少,只有1922年留下的Mozart“不协和音”第3乐章以及Mendelssohn NO.1的第2乐章,并且只在78S上发行过。

1917年Karl Klingler迎娶富有犹太银行家的女儿Margarethe von Gwinner,这使得他的后半生过得相当舒适,他们养育了4个儿女。大约两方面的影响是显然的:一是舒适的生活使得他在艺术上的发展没有表现出不死鸟的精神;二则是妻子的犹太身份在纳粹猖獗之时变得情形尴尬。

1926年大提Max Baldner让位给了Robert von Mendelssohn的儿子Francesco,Francesco还是Busch SQ.的选用第二大提琴手,这个第三期的组合没有留下任何的录音,只存在于无声资料中了!

1929年合作的第二大提、犹太人Ernst Silberstein正式接替大提的位置,Klingler SQ.进入最后时期。1933年纳粹的势力已经很强,犹太音乐家逐渐被驱赶屠杀,当时的一些精英被迫离开,例如大家熟悉的大提琴家Emanuel Feuermann。Klingler拒绝解雇犹太的大提Silberstein,据说当被问到谁可以取代他的大提位置,德国难道就没别人了吗,Klingler缓慢地说:“Jaaaaaa, Feu-er-mann。”实际上,当Klingler SQ.在Hindenburg总统的聚会上演奏时他们并不畏惧听众席上有Hitler的存在。不过不幸最终一件接一件,Karl Klingler难保他接替Joachim的学院职位了,二提Richard Heber也经受不住压力离开前往乐队谋生,大提Silberstein最终移民去了美国,在纽约爱乐以及Perole SQ.演奏,Klingler兄弟俩也开始了流亡的生涯。尽管Karl Klingler后来为了保证妻子的安全而在军队演奏,战后也组建过自娱式的四重奏组,但是这些终究不是很正式的形态,因此Klingler SQ.的历史,一般地是1905-1936年,在Joachim的光环下诞生,在战争中终结。

战后,兄长Fridolin在柏林德国歌剧院演奏,1951年退休,10年后逝世于柏林,而Karl则1971年3月18日逝世于慕尼黑。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0-03-16
这是他们1905年-1936年的录音(TESTAMENT双CD)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0-03-16
爱默森弦乐四重奏团(Emerson String Quartet)



    以美国哲学家爱默森命名的爱默森弦乐四重奏创办于1976年,1978年得到德国瑙姆堡室内乐奖,目前团中还有两位当年的创团团员, 分别是第一小提琴德鲁克(Eugene Drucker)和第二小提琴塞哲(Philip Setzer)。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0-03-16
爱默森弦乐四重奏团(Emerson String Quartet)的这个萧氏四重奏全集是众多版本中较新的录音,他们的演奏和包罗丁四重奏团那种富于强烈戏剧性的诠释相比显得典雅唯美。每个音符都雕琢得精巧绝伦,以纯音乐的手法将作曲家的灵魂呈现在听众面前,是俄罗斯演奏风格之外的又一上佳录音。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0-03-16
这些个唱片都是很值得一听的!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0-03-16
这张巴托克似乎更有名!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