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8560阅读
  • 54回复

古典音樂講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vip_laomao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08-05

以前對舒伯特的音樂不太解,也錯失買到這個版本LP的機會。



这张广州那里现在有复刻版,但老版二手的应该不难搞到的,上次我去香港ENCORE那里就有。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08-05
延伸聆聽:︰

德佛扎特 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DVORAK是一個非常擅長創作旋律的作曲家,他為第九交響曲的每個樂章的每個主題的創作上充分的展現了他的才氣,

這首作品是1893年12月15日於美國卡內基廳首演,DVORAK 1892~1895居住美國期間寫了兩部重要的作品,

而這兩部作品的每個音符都表現了他對家鄉的無比懷念,這就是〝新世界交響曲〞與〝美國弦樂四重奏〞這兩部作品有非常親密的關係,

是因作品裡每個樂章所洋溢的斯拉夫的情感,四個樂章都很美,而且都有導奏,仔細聽會發覺是不能省略的。
离线5881a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08-05
强烈恭敬的支持一下。没有别的,贴一些优美的摄影图片,丰富一下。
爱乐永恒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08-06
第3講︰音樂的光、影、彩度(續)

曲目︰

1.海頓—神劇 創世紀

2.海頓--交響曲No.94《驚愕》第二樂章

3.普羅高菲夫--《彼得與狼》

4.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 No.1 第三樂章

5.莫札特—三鋼琴協奏曲

6.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第一樂章

7.布魯克納---交響曲No.3 第一樂章

8.海頓—四季《夏》

9.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10.多尼采第—歌劇《聯隊之花》

11.鐘之歌

內容摘要︰音色變化裡力度影響原因,作曲家也用器樂音色變化來作為特定對象事務等聯想。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seph Haydn 〈1732-1809〉Die Schopfung:

神劇「創世紀」完成於1798年,海頓晚年的大型合唱劇代表之作神劇「創世紀」的創作,來自英國作家米爾頓1667年的

傳世經典敘事詩集「失樂園」。

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寫天地初始的前四天;第二部分是描寫第五天與第六天的情景;第三部分則是描寫「夏娃吃禁

果墮落」前的時光。全曲在第三部達到高潮,伊甸園裡誕生了人類的祖先,海頓細膩的刻畫出創世的愛與人性的溫暖。

「神劇」以宗教為題材,用管絃樂團,人聲演出;神劇只唱不演是靜態音樂會式演出,所以演員不穿著戲服,無戲劇肢體

表達,所以神劇演出會有一個「敘述者」扮演穿針引線工作。

2.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94《The Surprise》Ⅱ Movement:

《驚愕》標題來自第二樂章突然巨響。

3.    Sergey Prokofiev〈1891-1953〉Peter and the Wolf:

1936所作交響童話故事,樂隊不同樂器代表故事中的各個角色。

4.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Piano Trio No.1 Ⅲ Movement:

布拉姆斯室內樂作品非常傑出的一首。

5.    Wolf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The three Piano Concerto K242:

1776作屬於莫札特早期作品。

6.Franz Schubert(1797-1828)String Quartet D.810〈Death & the maiden〉Ⅰ Movement:

死與少女主題只用在第二樂章,受死神壓力影響1~4樂章都是小調,舒伯特喜歡將歌改成器樂,無歌詞的器樂暗喻更深,

境界更高。

7.Anton Bruckner〈1824-1896〉Symphony No.3 Ⅰ Movement:

此作獻給華格納,1873年完成。

8.Joseph Haydn 〈1732-1809〉The Season—Summer:

與神劇《創世紀》同時,為海頓晚期另一部神劇作品。

9. 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Violin Concerto D Major Ⅲ Movement:

1806年作獻給Breuning家族(Beethoven與此家族十分親近)1844年由布拉姆斯之好友姚阿幸擔任演出,造成轟動後才

真正揚名普及廣為大眾所接受。

10.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La Fille Du Regiment:

《聯隊之花》是唐尼采第的喜歌劇代表作。

11.Léo Delibes〈1836-1891〉Lakmé:

《鐘之歌》是此歌劇著名詠嘆調。

延伸聆聽:︰DVD導聆: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8

莫札特 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舒伯特 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08-06
第4講︰音樂的辭彙

曲目︰

1.海頓—交響曲 No.88 第一樂章

2.海頓---交響曲No.45《告別》第一樂章

3.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第一幕

4.德國童謠—月亮上昇

5.14世紀法國牧歌

6.巴哈—小提琴協奏曲 No.1 第一樂章

7.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8.孟德爾頌—交響曲No.3《蘇格蘭》第四樂章

內容摘要︰音樂的詞彙指的是:音樂語言的結構、句型、樣貌;音樂是獨特的藝術,可以用語言表現,但它是不傳達語

義,卻有語泰樣貌,音樂句型中可以展現音樂多樣性。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88Ⅰ Movement:

1780年作,儘管不像《倫敦》《巴黎》有附標題,但卻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共有四樂章。

2.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45《Farewell》Ⅰ Movement:

《告別》標題來自最後一個樂章,因為演奏者一個接一個走離舞台,藉以表達管絃樂團對休假期望。

3.    Giacomo Puccini〈1858-1924〉Madama ButterflyⅠAct:

蝴蝶夫人故事構想始於1900年,普契尼自美國作家得知一個異國戀情的淒美故事,這個傳統日本女性象徵在異國夫君與

日本家庭文化間掙扎不已,甚至最後為愛而亡,惹人落淚。

4.    德國童謠—月亮上昇

5.    14世紀法國牧歌:

Madrigal牧歌;14-16世紀流行於義大利一種運用對位手法寫成的合唱曲通常無伴奏,牧歌:廣義而言世俗歌曲以情歌佔

大多數。

6.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Violin Concerto No.1Ⅰ Movement:

作於約1720年,共三各樂章。

7.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Violin Concerto Ⅰ Movement:

孟德爾頌有機會為小提琴與弦樂團而寫作品,但與管絃樂團的協奏曲唯此作而已。1838年起稿,1844年完成,由於孟德

爾頌本身不熟小提琴故寫此曲時在許多演奏技巧的細節上曾求教於F.David(萊比錫音樂學院教授)。

8.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Symphony No.3《Scotch》Ⅳ Movement:

孟德爾頌曾與詩人朋友Klingemann往赴英國蘇格蘭等地旅遊,此作1829年2人旅遊回憶,但1842年才完成(相去13年完

成,憑記憶)。5首交響曲中以創作年代來說,此曲是最晚。4樂章皆為奏鳴曲式。

延伸聆聽:︰DVD導聆:

孟德爾頌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普契尼 蝴蝶夫人
离线talni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8-08-06
4.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这个我是非常非常的喜欢的  
我把一枚硬币扔向天空,如果正面朝上我就换CD,如果反面朝上我就换功放,如果硬币立在地上,那我就好好听音乐去!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8-08-06

4.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这个我是非常非常的喜欢的   [表情]


特別是夜晚聽貝多芬、舒伯特、蕭邦的鋼琴曲特別愜意,會覺得音樂很美。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8-08-06
第4講︰音樂的辭彙(續)

曲目︰

1.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2.    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

3.    孟德爾頌—交響曲No.3

4.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5.    西貝流士—交響曲《芬蘭頌》

6.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8《悲愴》第三樂章

7.    海頓—交響曲No.88第四樂章

8.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第二樂章

9.    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與吉格

內容摘要︰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的句型及構成狀態都不一樣,作曲家創作時並不顧句型,句型是後人聽音樂時分析出來

的,且句型變化是多樣的。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seph Haydn (1732-1809)Cello Concerto D major No.2Ⅱ Movement:

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之後,二十年後才完成的,這時巴洛克風潮已明顯地退出歷史的潮流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古典樂派的

到來。頓這首協奏曲中,展現的是一種洛可可時代較外向、不講究深度的浮華表現;共三樂章。

2.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Op.80:

《大學慶典》序曲是布拉姆斯為了答謝布列斯勞大學在前一年三月授予榮譽博士學位而創作的作品。

3.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Symphony No.3《Scotch》:

孟德爾頌曾與詩人朋友Klingemann往赴英國蘇格蘭等地旅遊,此作1829年2人旅遊回憶,但1842年才完成(相去13年完

成,憑記憶)。5首交響曲中以創作年代來說,此曲是最晚。4樂章皆為奏鳴曲式。

4.    Joseph Haydn (1732-1809)Cello Concerto D major No.2 Ⅲ Movement:

No.1之後,二十年後才完成的,這時巴洛克風潮已明顯地退出歷史的潮流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古典樂派的到來。頓這首

協奏曲中,展現的是一種洛可可時代較外向、不講究深度的浮華表現;共三樂章。

5.    Jean Sibelius(1865-1957)《Finlandia》:

「芬蘭頌」是西貝流士著名管絃樂作品,因芬蘭脫離俄國獨立,為芬蘭人民爭取自由的象徵而被推崇維「芬蘭國歌」。

6.    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Piano Sonata No.8 Op.13《Pathetique》ⅢMovement:

為獻給侯爵(Furston Carl von Lichnowsky)之作品,第三樂章:規矩典雅傳統之迴旋曲音樂雖優美但非劃時代。

7.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88 Ⅳ Movement:

1780年作,儘管不像《倫敦》《巴黎》有附標題,但卻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共有四樂章。

8.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Violin Sonata No.9 Op.47《Kreutzer》ⅡMovement:

「克羅采」標題,因1803年貝多芬完成此作品後,1805年獻給克羅采之作品,此人1776-1831是法國著名小提琴家。

1803年首演,當時擔任小提琴的就是克羅采, 鋼琴是貝多芬。10首小提琴奏鳴曲當中此曲是最熱情炫耀技巧最有協奏風

的。

8.    Johann Pacheibel(1653-1706)D Major Canon and Gigue:

這個曲子的創作時間大約是在1678至1690年之間,樂曲編制由三把小提琴以及數字低音,一開始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頑

固八個低音,接下來三部的小提琴依次出現,低音樂器從頭到尾重覆了二十八次同樣八個音。一般在這一個曲子之後還附

加上一首輕快的Gigue(吉格舞曲)形成一對來演出。

卡農:最簡單的對位輪唱或輪奏;Gigue:巴洛克時期組曲共4種:1.Allemande 2.Courante 3.Sarabande 4.Gigue

關鍵字︰Ordinario頑固低音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8-08-06
延伸聆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8《悲愴》

貝多芬是結束古典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奏鳴曲寫了32首,是非常龐大的數量,而且奏鳴曲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種類,所

以有歷史意義。在他之後沒有作曲家有如此創作氣魄。這32首因地位崇高,被讚美為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巴哈的48

首前奏曲與賦格相呼應。代表、也結束了巴洛克時期的巴哈,寫了48首此時期最重要的鍵盤音樂種類-前奏曲與賦格,

為之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貝多芬的創作中期大約在1800年開始,晚期始於1815、16。第8首鋼琴奏鳴曲是1799年,自早期進入中期時所寫作。通

常中期為創作者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貝多芬的耳聾也大約自此時開始,生理疾病使得創作更深刻。32首都是非常精彩

的音樂,各有不同的內涵,第8首又是第1以來突起的高點。貝多芬自德國移居維也納後,深受貴族C.V.LICHNOWSKY的

支持,第8與第12首即題獻給他。


第三樂章 迴旋曲 (5′02″)

A  4 4 3 6 ︱ 4 3

B  8 4 7  4 3  3 7↘(8)

A  4 4 3 6

C  4 4 4 4 4 4 4 13(14)

A  4 4 5

B  9 4 7  4 5  8

A  4 4 4

CODA  4 6 9↘(10) 2 2  1 1  2

迴旋曲是古典時期最後樂章常有的形式。這裡C是核心,兩邊對稱。一小節打2拍。()內數字為照樂譜看的小節數,聽

覺上是()前所示的小節數加延長記號。

A段,2個4小節,第一個4小節是V級的前句,第二個4小節是I級的後句,接著3小節反覆後句並且作變化、擴充,6小節

像結束句。後面的4小節、3小節,過渡音樂性格明顯,之後3次A段沒有。前句的開始,3個級進向上音,弱起拍進來,這

在前面音樂就有出現,第二、第三次A的開始也是這3個音的弱起拍,只有最後一次A不同,一個音而已,感覺完全不一

樣。前句開始的音樂,靈感來自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若聽音樂有這樣的感覺,會心、滿足。甚至有人認為第二樂章B

的7小節(3個音向下再五度向上)也算是。後句中,2個向下的五度音程,來自第二樂章A的後句。

B段,中間的4小節和3小節像木管群的和聲,吹伴奏音型,7小節末是熟悉的、第一樂章出現多次的、連串向下音的尖

叫,接3個音弱起拍進入下一A段。

C段,核心段落通常與眾不同,這裡果然特別,是對位音樂。對位主題,動機來自第二樂章A的後句,都是五度。貝多芬

讓一樣的材料在3個樂章之間游走。第二樂章A的後句,用在第三樂章A的後句,然後在C寫成賦格!材料運用得那麼好、

了不起。最後13小節長句,解除了複音風格,又掉進頑固低音、V級的漩渦裏,(與第一樂章發展部最後一行一樣),要

到接入下一A段的那3個音才解決。

第二次B段,中間4小節和5小節木管群音色。8小節,由這樣的音樂可知,不可能接那3個往上級進音──這最後一次銜接

A段,只用一個音弱起拍接過來,聽它是如何被提起來、撈出來的,與前面的銜接感覺完全不同──之前進入A段的3個音

是自己跳出來的,由那麼複雜的音樂接到3個音,感覺得救了。

CODA,9小節加延長,延長是令人期待的,而且我們也聽到那連串往下音(回想B末↘接出來的3個音、A前句),這裡

的等待,接到的2小節、2小節,音樂亦來自那裡,但放鬆許多,這其實是詭計,接著的2個1小節就是警告-聽最後2小節

是怎麼樣結束的。
离线yang67890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8-08-06
强烈支持,无比崇敬。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8-08-07
第5講︰音樂的建構

曲目︰

1.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8 Op.13 第二樂章

2.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給愛麗絲》

3.    海頓---交響曲No.94《驚愕》第二樂章

4.    海頓—交響曲No.83《母雞》第一樂章

5.    海頓—交響曲No.88第四樂章

6.    莫札特—交響曲 K.V525第三樂章

7.    比才—歌劇《卡門》

8.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No.4


內容摘要︰

音樂建構就是音樂形式,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在時間中完成,對音樂而言形式變化很重要,而聽眾有形式概念才參與其

中。一首作品是從很小單位:動機→發展→樂句等不斷擴充,如撘架般建立起來。古典時期是奏鳴曲時代,所有音樂作品

都是奏鳴曲。

奏鳴曲:是一種類作曲家可用各種樂器來寫奏鳴曲;有3~4樂章(快、慢、快or快、慢、小步舞曲【或詼諧曲】、快

Finale);也可用2種樂器為2重奏編制(例:鋼琴與小提琴;正確名稱:鋼琴與小提琴二重奏),最大編制是管絃樂團來

演奏鳴曲稱交響曲。

★    第二樂章不是三段體就是變奏曲,小步舞曲與詼諧曲形式相同。

奏鳴曲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呈式部:第一主題(音樂主調上)、第二主題(轉至屬調;近系調)、結束句

發展部:發展呈式部

再現部:再現呈式部(第一主題主調上,第二主題回到主調)、Coda。

奏鳴曲第四樂章Final,通常使用迴旋曲〈短的段落快速巡迴交替,A、B、A、C、A〉。

★貝多芬的Coda常被稱為第二各發展部,因延伸太大。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Piano Sonata No.8 Op.13《Pathetique》ⅡMovement:

為獻給侯爵(Furston Carl von Lichnowsky)之作品,第三樂章:規矩典雅傳統之迴旋曲音樂雖優美但非劃時代。

2. 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Fur Elsie》WoO59:

這首《給愛麗絲》應該是貝多芬除了交響曲以外最有名的曲子了。當初,這首曲子是在貝多芬逝世後才被人在遺物中發現

的。因此沒有人知道貝多芬是何時以及為甚麼創作這首曲子,當然,也不知道這位給愛麗絲是何許人也。不過根據考證,

這應該是貝多芬大約在1810年所創作的。 這首曲子是標準的輪旋曲式。

3. Joseph Haydn(1732-1809)Symphony No.94《The Surprise》Ⅱ Movement:

《驚愕》標題來自第二樂章突然巨響。第二樂章變奏曲共4個變奏。

4. Joseph Haydn(1732-1809)Symphony No.83《La Poule》ⅠMovement:

第一樂章中第二主題那聽來向是母雞下蛋的叫聲的雙簧管部主題,而得到母雞的別稱。

5. Joseph Haydn (1732-1809)Symphony No.88 Ⅳ Movement:

1780年作,儘管不像《倫敦》《巴黎》有附標題,但卻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共有四樂章。

6.Wolf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Eine Kleine Nachtmusik  No.13 K.V.525 Ⅲ Movement:

莫札特作品中最為世人熟悉的樂曲之一,約在1787年的八月間作。在維也納完成這首作品,其編制為弦樂五部包括:小

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各一,全曲由精神抖擻而有著優美旋律的快板、氣氛柔和的浪漫曲樂章、如歌而流暢

的小步舞曲與輕快活潑的迴旋曲構成。

8. Georges Bizet(1838-1875)Carman:

1873年完成,1875年3月3日Paris首演,全歌劇中著名旋律可參考在東行漫記中介紹的卡門幻想曲說明。

9. Johannes Brahms(1833-1897)Hungarian DancesNo.4:

布拉姆斯共有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素材來自吉卜賽化的匈牙利民間音樂。雖然二十一曲子的調性與風格都不盡相同,但

是其中節奏自由、變化強烈的速度與花飾卻是共通的。由於這些作品大受歡迎,所以先後被改成鋼琴獨奏版、小提琴與鋼

琴版(姚阿幸改編)與管弦樂版。


關鍵字︰Legato連音 Staccato斷音 Coda尾聲

延伸聆聽:︰DVD導聆:

莫札特 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 K488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布拉姆斯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8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8-08-07
延伸聆聽:︰DVD導聆: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在1765年寫了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1783年創作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兩者相隔將近二十年,所以第二首要比第一

首完美、成熟許多,所以與舒曼、德佛札克的作品並稱為三大提琴協奏曲。。

在1954年之前,這首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一直被誤認為是大提琴家Anton Kraft(1752-1820)的作品,直到海頓的手稿

出現才得以澄清。(海頓曾向Anton Kraft請教大提琴的技巧,因此產生此一誤會。) 當譜寫這首作品時,正式海頓滿懷

信心的發表了作品33弦樂四重奏等一系列風格變遷,富於變化 的古典風格作品群的時代, 充實而明快,優雅旋律線形的

主題,讓大提琴充分發揮華麗技巧,同時主奏樂器與協奏樂器的協調默契,可說是正宗的古典協奏曲。

海頓的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有三個樂章,三個樂章寫得都好,這是少有的現象,也是這個曲子的特色之一;海頓以一個相

同的動機,統一了整個曲子,三個樂章是一體的,這是第二個特色。

第二樂章,慢板(Adagio),A大調,2/4拍子。

A→B→A三段體。

A再分為a→b→a,a段先是Solo,然後Tutti;兩者各自都是一前句、一後句的領唱與和唱。b段是第二樂章裏最美的部

分,它是浪漫的,高把位,表情動人;a則是古典的、端莊的。後a比前a高8度,同時後a的大提琴非常誇張的在作著裝飾

(可以用「細針密縷」來形容);後a的最後3句轉為小調,顯得陰暗,這也正突顯出了B再轉回大調的明亮。A→B→A之

後接Cadenza和Coda。


第三樂章  快板(Allergo),D大調,6/8拍子。A→B→A→C→A迴旋曲。

A的結構是a→b→a,a也是Solo領唱和Tutti和唱的呼、應。規律的a對應不規律的b,b是炫技的,同時它也是B的预示。

B段中間有兩小節的大跳,亦為其特色之一;最後三句徘徊流連,令人不忍離去。第二個A先是大調,轉至小調,直到最

後一句的5、6小節才回復大調。

C段則是大調→小調→大調→小調,因而產生了亮→暗→亮→暗的變化。從這些大、小調的轉換,可以看出海頓音樂的簡

潔有力,彼此的銜接一點阻礙都沒有。

聆聽了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再去聽聽貝多芬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莫札特的第三號法國號協奏曲,會發現這三者

同樣都有著獵歌的風格。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8-08-08
第6講︰音樂的織度

曲目︰

1.    葛利果聖歌—垂憐經

2.    Palestrina—垂憐經

3.    比才—阿萊城姑娘

4.    德佛札克—斯拉夫舞曲 No.7

5.    馬勒—交響曲No.1第三樂章《巨人》

6.    巴哈—G 小調 管風琴BW578

7.    巴哈—鋼琴 前奏曲與複格 BW911

內容摘要︰

單音音樂:音樂進行時不管有多少樂器,有一主軸進行,其他聲部是陪襯主軸;所以聲部織度低。

複音音樂:文藝復興時音樂進入複音,音樂進行中2各以上獨立聲部同時進行。在作曲家創作下形成渾然一體風格。

卡農:最簡單的對位,輪唱、輪奏,因時間落後成最自然對位。

賦格:對位音樂中境界最高,技巧最卓越。聲部組織:主題→另一聲部接手,原主題和接手聲部成對位,其他聲部不斷加

入,互相對位。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Gregorian Chant --Kyrie eleison:

天主教儀式音樂,葛利果是天主教教皇,逝於西元604年,為紀念葛利果在天主教儀式歌曲收集、制定功不可沒,如今泛

稱一切天主教儀式歌曲為「葛利果聖歌」。這些歌均是無伴奏清唱由男生唱,無精確節奏,即興演唱因此樂句不規則。

2.Palestrina(1525-1594)Kyrie eleison:

複音化的垂憐經,複音音樂創作空前絕後,只用人聲無樂器伴奏,音樂內涵呈現出寧靜深層感動。

3. Georges Bizet(1838-1875)L’arlesienne:

《阿萊城姑娘》原是比才為法國文豪杜德的劇本所作的配樂,原曲包括二十七首劇樂。該劇在1872年完成,同年在巴黎

首演,可惜反應不佳,只上演十次就被迫停演。十三年後的1885年,又在波雷爾的劇院重演,這次竟大獲成功,可惜此

時比才已不在人世。

4.Antonin Dvorak (1841-1904)Slavonic Dances No.7:

具民間風格的管絃樂作品

5.Gustav Mahler (1860-1911)Symphony No.1《Titan》 Ⅲ Movement:

「巨人」是德國浪漫時期小說家Jean Paul(1763-1825)作品,1803年出版「巨人」。此作品寫於1884-1888年共四樂

章,第三樂章:是一首法國童謠「Frere Tacques」此樂章創作時Mahler受到一幅版畫影響--「林務官的葬禮」;此畫作

是法國畫家J. Callot(1592-1635)畫作內容林務官過世而葬禮行列是一群森林裡的小動物。

6.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G minor Organ Fugue BWV578:

巴哈是一名優秀的鍵盤樂器演奏家,長時間在教堂裡擔任管風琴手的工作,因此自然為管風琴創作不少作品。

8.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The Well-tempered ClavierBWV911:

Bach的平均律共2組,每組24首,每一首都有前奏與複格。

延伸聆聽:︰DVD導聆:

馬勒 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德佛札克 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德佛札克 大提琴協奏曲 Op.104

馬勒 悼亡兒之歌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8-08-09
第6講︰音樂的織度(續)

曲目︰

1.    巴哈—小提琴協奏曲No.2 第二樂章

2.    孟德爾頌—交響曲《蘇格蘭》 No.3 第三樂章

3.    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 No.1 第三樂章

4.    貝多芬—交響曲 No.5《命運》第三樂章

5.    貝多芬—交響曲 No.7

內容摘要︰對位並不一定像卡農這嚴格非像複格如此藝術性。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Violin Concerto No.2 Ⅱ Movement:

作於約1720年,共三各樂章。

2. Felix Mendelsson(1809-1847)Symphony No.3《Scotch》Ⅲ Movement:

孟德爾頌曾與詩人朋友Klingemann往赴英國蘇格蘭等地旅遊,此作1829年兩人旅遊回憶,但1842年才完成(相去13年

完成,憑記憶)。5首交響曲中以創作年代來說,此曲是最晚。4樂章皆為奏鳴曲式。

3.Felix Mendelsson(1809-1847)Piano Trio No.1 Ⅲ Movement:

孟德爾頌有2首鋼琴三重奏,OP49、Op.66。共四個樂章,第三樂章:

有詼諧曲風,但以奏鳴曲式來表達(不同於古典時期)。

4.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Symphony No.5 Ⅲ Movement :

貝多芬所有交響曲中知名度最高,且最傳奇性的一首曲子, 4個樂章一氣呵成,風格是那麼的強烈與直接,但令人不可思

議的是此曲竟拖了四年多時間才告完成,1804年作1808年完成。

5. 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Symphony No.7:

1813年12月8日首演,創作於1811-1812年間,但第二主題則早在1806年就寫了,此作品雖為一純粹音樂(無標題)。

延伸聆聽:︰DVD導聆:

孟德爾頌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49

貝多芬   第七號交響曲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8-08-10
第7講︰音樂中對比

曲目︰

1.    蕭邦—鋼琴奏鳴曲 No.2 第三樂章

2.    莫札特—交響曲  No.40 第四樂章

3.    貝多芬—交響曲 No.2 第四樂章

4.    布拉姆斯—小夜曲 No.1 Op.11第四、五段

5.    葛利特—皮爾金特 組曲 第八首

6.    威爾第—馬克白序曲

內容摘要︰對比原則是一切藝術發展的基本條件,音樂發展中經常見,音樂形成要素裡都離不開對比,動機及樂句能發展

都是對比因素,更深層而言也因對比差異讓作品渾然一體, 因對比音樂段落才能形成;小夜曲:巴洛克時期稱組曲(小

曲子排成系列)到古典時期組曲名稱消失改為小夜曲。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Fryderyk  Franciszetk Chopin(1810-1849)Piano Sonata No.2 Op.35 Ⅲ Movement :

共有3首鋼琴奏鳴曲,1839-4年間作,屬於成熟作品;第三樂章為「送葬進行曲」。

★任何作曲家寫「送葬進行曲」都遵守原則:沉重和弦,不清旋律隱藏於和弦中。

2.Wolf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Symphony No.40 KV.550 Ⅳ Movement :

莫札特有作品編號的交響曲共41首,此作音樂感覺是那麼迫切、激昂。

3.    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Symphony No.2Ⅳ Movement :

此作創作於1802底至1803初,是原為情緒低落,生命最低潮時刻,但卻認為病痛乃個人的事,故仍執意為人類寫下最動

人的音樂,精神頗令人感佩,尤其是英勇健康風格更令人難以想像。

4.  Johannes Brahms(1833-1897)Sérénade No.1 Op.11 Ⅳ、Ⅴ:

Ⅳ:小步舞曲 a ∥:a :∥ b a  Trio:c ∥:c:∥d c

Ⅴ:號角呈現出情感美的意識是德意志民族特有的。

布拉姆斯的小步舞曲非休閒用的音樂,而是音樂會演出用的。

5.Edvard Grieg(1843-1907)Peer Gynt:

舞台劇配樂從20多首中選出8首。

6.Giuseppe Verdi(1813-1901)Macbeth overtur:

1847年完成,1865年首演。序曲:女巫煉丹、尖叫聲、馬克白夫人,後半義大利式感傷無比。


延伸聆聽:︰DVD導聆:

1.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2.    布拉姆斯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No.8

3.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离线cyc981108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8-08-10
音乐需用心听,不要摆摊.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8-08-11

音乐需用心听,不要摆摊.


cyc兄;說得對,以後應專心聽音樂,不擺攤了。
离线myxsccswt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8-08-11
为什么不打个包一块发呢?非要每次传一点吗?
离线sanyue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8-08-15

音乐需用心听,不要摆摊.


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如果你已经懂了,可以不看嘛,不可以有不礼貌的语言出现。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更好的水准,可以另外起一个帖子,让我们增加一个学习的课堂。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离线sanyue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8-08-15

为什么不打个包一块发呢?非要每次传一点吗?


那就不是讲座了,而是发自学材料了,通常,不需要考试的话,自学材料是很少人看的,呵呵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