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48694阅读
  • 1982回复

【原创】东行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0 发表于: 2007-09-01
不错的文思,雨后初晴般的美文!
爱乐永恒
只看该作者 251 发表于: 2007-09-01
引用第245楼天若有情于2007-09-01 10:27发表的  :
好文阿,原来2a3被s兄先得了,至今我还在心痛没有拿下。。。。。

没关系,总有等到一天,没准A兄正家里在替你打造西电绝品.
只看该作者 252 发表于: 2007-09-01
高.... 美..... 渊博.... 路还很长啊.....
只看该作者 253 发表于: 2007-09-02
好贴......
只看该作者 254 发表于: 2007-09-02
学习!
wjb
只看该作者 255 发表于: 2007-09-03
学习,
感悟,
感动!!
享受生活,与乐同行
只看该作者 256 发表于: 2007-09-05
续谈马勒
马勒第四号交响曲
1892完成,1901首演。9大交响曲中,没有一首像第四号这么的充满喜悦、幸福。原本第三号的第七乐章,标题「天堂的生活」,移到第四号,  以童声来诉说天堂的生活,因此第四号的风格与一向所写的不太一样,比较接近古典交响曲,这首交响曲将重点至于第四乐章,在主题性上仍然将前面几个乐章与第四乐章保持关连。


第一乐章 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17’25” )
首先采b小调,用一段铃声与长笛构成的短短序奏展开,象征引领进入天堂的前导,再由小提琴(0’08” ) 开始,不久,转入G大调,出现带有感伤味道的第一主题,经过一段清爽的经过句后,大提琴奏出第二主提(1’45” ),再由双簧管(1’53” ) 与其他乐器反复这一主题,当小提琴(2’29” ) 接下这一主题时,乐曲突然减速,双簧管(2’50” ) 轻快奏出一段小结尾旋律,同时各种乐器来结束呈示部。
发展部仍以前面序曲一样以铃声长笛(3’38” ) 开始,紧接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3’39” ) ,但用了对位演奏,这时插入的法国号演奏着进行小结尾旋律的动机(4’02” ) 。当木管与铃声家今来演奏所有呈示部乐段时,展现多采瑰丽的音乐性向再现部迈进。当乐曲达到高潮后,法国号与双簧管(10’05” ) 奏出第一主题的变形后,正式进入再现部。
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11’16” ) ,进行以此主题为主的发展部份。在第二主题之后,乐曲再现与发展前面小结尾旋律(12’07” ) 。接着转回第一主题旋律来变化。最后小提琴已悠闲的奏出第一主题后(17’00” ) ,逐渐增加速度为快板,以华丽的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c小调,38拍子,诙谐曲:(9’14” )

这一乐章是马勒的「死亡之舞」(注意20” 定音鼓) ,以小提琴象征死神,独奏小提琴提高一个全音来调弦和按照普通调弦两种来进行演奏。法国号带有揶揄的音色奏起(1’28” ),加上木管(1’32” ),然后独奏小提琴(1’56” )奏出蓝特勒舞曲风格,却呈现出冷漠的旋律。乐曲进行一度变得明朗,当管乐器(2’41” )再度出现序曲的音型时,乐曲变为F大调,开始进入第一中段。木管奏起优美旋律。再一次序曲旋律(2’46” )出现后,乐曲转为f小调,独奏小提琴(2’53” )奏出冷漠旋律。讲此旋律做发展处理。接着转为D大调,进入第二中段(4’41” ),第二中段中仍然采用了第一中段的材料((6’27” )第四乐章也出现这段旋律),然后反复三次以冷漠旋律主的乐段后平静的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G大调,4/4拍 ,(20’52” )采取变奏曲形式,兼用奏鸣曲形式
很特别的设计 。百分之百的Mahler的慢板音乐,这么的美。A段,主题不知何时开始,很微妙。大提琴以丰富表情奏出第一主题(50” ),小提琴跟着以对位旋律加入,再由双簧管为主导(5’06” )带入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呈现对比性),接下来小提琴(5’28” )奏出绝望悲叹歌谣。由高亢渐趋平静。即展开第一变奏(8’27” )。第一变奏数度稍快,仍属对位性,风格优雅带有舒伯特风格,由竖笛(8’30” )与大提琴交缠着进行。接着采升c小调强调过第二主题后,乐曲回复平静而进入第二变奏,行板,大提琴 (13’42” )奏出优美舞曲风格开始。突然转为稍快板(14’26” ),气氛显得更加明朗活泼。紧接着是第二主题变奏(15’05” )。乐曲经过一阵高昂后减低速度,及进入稍慢(poco adagio) 的第三变奏(15’49” )。乐曲进入第四变奏营造出一个很大高潮后,法国号带出下一个乐章续奏旋律,木管也暗示出下一乐章的内容。此后,呈现柔和轻切的气氛(18’48” ),在低音弦(19’18” )与竖琴中,营造出神秘而宁静气氛,轻轻消逝结束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G大调,
4/4拍,(10’17” )
整个乐章由  4段歌词 为主所组成 。
 
第一段先以竖笛(04” )及木管为主,自前面乐章取材,悠然地进行。然后,女高音(38” )以儿童天真无邪的声音唱出,( 歌词来自儿童的神奇号角) 大意是,「我们要享受天堂的喜悦,因此应该避免尘世的喧扰, 这一切的生活在至高的安详谐和中…..」可对照下面每小节的拍子。
(3 2 2 4) 3 2 3 5  2 2 2  4+1/2 4,即便不知每段歌词,也会很喜欢,因为音乐本身的感动力,以及歌唱家的表现。()内是乐队演奏,之后开始唱。第一段的最后4小节(1’14” ),歌词是:Sanct Peter Im Himmel(天堂)Sieht(看)Zu (圣彼得在天上看着)。前面多的1/2小节是为了作弱起拍唱Sankt,接4小节,重拍在Peter,最后这一段旋律让人有纯朴的古风,在后面二、三段反复出现 。


第二段采用了第一乐章开始的铃声动机(2’13” )生动的开始,加上个中敲击乐器,木管轻快的奏起,女高音(2’50” )唱出「圣约翰从羊栏中迁出羔羊,屠夫希罗底在等着,我们要牺牲一只宽容纯洁的可爱羔羊…..」

第二段 每小节的拍子如下(3 2 3  5 4) 2 2 1 1 3  2 2 1 1 4

,()内是乐队演奏的5小节句, 无法形容。2 2 1 1 3的3小节,第3小节只有3拍, 最后逐渐减慢速度(3’25” ),唱出第一段结束旋律 ,最后4小节句的歌词是,Die Englein Die Backen Das Brot(小天使们在烤着面包) 。

第三段(3’40” )再现第一乐章开头的开始,不久,独唱以第一段旋律采对位方逝唱出:「 天堂的花园里有各式各样可口的蔬菜, 任何我们想要好的芦笋、豌豆…...」逐渐加快速度,在从容地出现第一段结尾的古朴旋律(4’50” )。
最后第四段又引用第一乐章开头作为开始,接着长笛(5’56” )与小提琴展现柔和带有神秘性的旋律。独唱(7’02” )唱起「 在地上没有和这天上相比的音乐…..」。
再度出现第一段中优雅的旋律,但是采对位方式奏出,乐曲给人纯净而且非常和谐的天堂气氛,平静的唱完后,剩下竖琴与英国管(9’37” ),最后,只用地音提琴轻轻结束这一乐章。
神奇号角里面多半是很苦命的诗,很多是对于一个简直无法想象的幸福天堂的憧憬,内容晦涩,所以会有这些东西,其实是不真实的。第三乐章已不太像人间的音乐,第四乐章的开始是不真实、恍惚的。音乐非常精彩,格式清楚,每段慢下来结束,然后又哗哗哗地新的开始。Mahler擅长写旋律,歌唱性很浓, 他的音乐,是歌乐与器乐的交响。

马勒交响曲有些复杂,有空写写巴哈郭德堡变奏曲及贝多芬克罗采
只看该作者 257 发表于: 2007-09-05
是啊,马勒太累!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克罗采都是需要静听的曲目,spenser加油,快写!!!

 
勇气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它是可以决定其他品质的品质。
只看该作者 258 发表于: 2007-09-05
马勒第四聆听版本: sony SBK 46535
Geogre Szell指挥Cleveland Orchestra ,Judith Raskin,Soprano,
多年前与友人听马2,聊到只有疯子与天才能写得出这样交响曲.
只看该作者 259 发表于: 2007-09-10
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克罗采〞
1803年,BEETHOVEN谱写这首奏鸣曲,题献给KREUTZER(1766-1831,法国人,伟大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写了很多小提琴练习曲)。首演由Bridgetower与Beethoven 本人──此时听觉已严重衰退了──合作演出。 Beethoven有10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此为第九首。关于这类音乐,有个错误观念,以为violin是主角,piano为violin 伴奏,实际上两者份量相当,是二重奏。在Hyden 、Mozart的时代,甚至piano较为重要,violin 常只是piano右手的反复,支持、帮忙钢琴音乐的表现。到了Beethoven,将比例调得平均,差不多各占50%。所谓小提琴奏鸣曲乃是简称,完整说法是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乐曲结构: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导奏        呈示部                    发展部                    再现部
          第一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一主题再现
          第二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再现
                结束句                                        CODA(尾声)
第二乐章 变奏曲
  主题‖: a : ‖: b . a : ‖
第一变奏
第二变奏
第三变奏
第四变奏
  尾奏
第三乐章 奏鸣曲式
呈示部                        发展部                    再现部              尾奏
        第一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一主题再现
        第二主题呈示            发展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再现
聆听版本:Gidon Kremer, Martha Argerich(DG 447058-2)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持续慢板-急板,A大调
导奏(慢板,3/4拍):
4小节、4小节、5小节、5小节。Violin先出来(第一个4),和弦式的音乐,令人想起巴哈-他的小提琴无伴奏都是和弦式的,对演奏者挑战性高,一般奏鸣曲是很少见的。第二个4,钢琴似要反复violin但又变化,第一小节第二拍转到小调,是个小调和弦;第四小节尚未结束,violin进来(50”),一起经营后面两个5小节音乐。最后5小节,带延长记号,2个音的动机正是第一主题的预备──充分利用导奏蓄积能量进入主题。
呈示部(2/2拍):小提琴段以断奏方式奏出第一主题(1’46”)(此一主题支配了全曲):9小节+9小节,句末都有延长,感觉虽进入快板但用延长记号来收敛、显得迟疑,之后的8+4+4+4+4, 4+4+12+10 才真正快速前进。第二主题E大调(2’56”):3大句,风格都不同:第一句:4+4+8+4+4+2 ,安静,自之前的喧扰沉淀下来,但末尾延长记号暗示后面激烈音乐将至。 第二句(3’30”):2+2+2+2+3+4+8+4 ,激烈,piano 与violin的表现几乎像concerto(协奏曲)。 第三句(4’03”):12+12+4。结束句(4’40”):4+4+4+8,中间两个4小节,第3、4拍钢琴重敲,如同concerto的乐队一般。
发展部:发展第二主题(5’07”) 第三句中 12的音乐:8+8+5+11+20+12,12+8+8+9+6+12+9。其中11+20+12 的长句为对位式的音乐。
再现部:以d小调再现第一主题:1小节预备后,出现呈示部那9小节主题,但有变化──自第7小节起轻下来、缩回去,是不完整的表现,似乎主题来得没有把握,而且先前那预备的1小节也已预示了这种感觉。然后透过一个新增加的8小节句重新起动,下一个来到的9 小节主题就对了。整个再现部第一主题结构为:(1)9+8+9+12, 4+4+4+4+4+2+4+10+10。第二主题:与呈示部的几乎相同。
CODA(尾声)
:第一句:4+4+4+13+15,其中,后2个4小节句的第3、4拍,以及长句,展现协奏曲风格。第二句(12’48”):14+6+6+4+4+8,音乐在14小节逐渐爬升,热。第三句(13’27”):3+3,有延长记号,violin唱前3小节,第3小节音乐升起来;piano奏后3小节,第3小节转小调,收敛、严肃──呼应一开始导奏那4+4小节之间的关系。第四句(13’53”):4+4+7+2。这是非常精彩的乐章,虽然是二重奏,但已把声响推到极限。
第二乐章 变奏曲,由主题、四个变奏、CODA组成(14’53”)。
主题:a、b两段音乐循环,a是一前一后呼应的音乐,不太像Beethoven,因为没有问题;b是一条线的长句。第三变奏转小调,如同传统作法-常在倒数第二个变奏转调,以便最后一个变奏回到原来调子。这个变奏曲,写得较轻,不像他一般写得锐利,而且相当传统,不会变得很远(性格变奏),都是音型变奏。精彩的是在CODA,很特别,像幻想曲一样。
主题及各变奏均为2/4拍子,主题为F大调,游钢琴先抒情地奏出,再由小提琴反复,钢琴接着奏出中间乐节,以上下两声部交替上场,全体为‖: a : ‖: b . a : ‖的三段体。
第一变奏(2’30”)以钢琴谈出断奏三连音,小提琴则简洁担任助奏。
第二变奏(4’31”)由小提琴始终以三十二分音符演奏主题。
第三变奏(6’20”)转为f小调,两乐器较为灰暗情绪地奏出旋律。
第四变奏(9’05”)转回F大调,以精致华丽乐风演奏变奏主题,可听到不少装饰很美的变奏。 
最后以及慢的慢板演奏花奏(14’18”)来进入尾奏,在回顾主题后终止。
第三乐章 奏鸣曲式(8’31”)
特殊节奏,是一种意大利的TARANTELLA舞曲。Schubert的钢琴奏鸣曲D.958第四乐章,及〝死与少女〞第四乐章亦是。
呈示部一开始钢琴ff强奏出主和弦的序奏,小提琴(05”)飞跃般奏出第一主题,经钢琴(10”)接引后,发展形成 经过句并达到ff的高峰,在连续的sf后,急转直下呈p,第二主题以E大调开始(42”),接着突然转为2/4拍子的全新乐句(1’27”),接着再转回6/8拍子(1’47  ”),以颤音开始的第二主题(2’10”)构成的小结尾来结束呈示部,再反复呈示部。
发展部(4’05”)以小提琴演奏第一主题开始,接着今行处理第二主题,这两主题都以极自由地发展。
再现部(6’47”)几乎按原来形式进行,低一主题按原调再现,第二主题(7’29”)
及呈示部中2/4拍子的乐句都以低五度再现。
尾奏与呈示部的小结尾一样以颤音开始(8’00”),进行后回顾第一主题,各以四小节两次转为慢板,最后以第二主题做终止。


建议版本:Szeryng,Haebler(1979,Philips 446 521/524-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