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20659阅读
  • 2853回复

听音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830 发表于: 2007-10-30
Brahms: Viola Sonatas C;oO=R3r  
布拉姆斯:第一、二中提琴奏鸣曲 n7hjYNJ  
Lars Aners Tomter中提琴,Leif Ove Andsnes Anders钢琴 LrdX^_,nt  
Virgin VC7 59309-2
5Vlm?mPU  
gQuU_dbXSB  
UoHNKB73  
! l"*DR  
%FLe@.Ep{D  
这组年轻的挪威搭档给了中提琴奏鸣曲演奏的最佳示范。他们以想象力和极敏感的音感贯穿于布拉姆斯这两首中提琴奏鸣曲。Tomter那具有黏性的美音,在Andsnes浪漫的钢琴陪衬下呈现出独特的、深沉的布拉姆斯世界。在本质上虽然是乐天的,但因合奏很舒畅,流露出浪漫式的心灵飞翔。俩人的平衡搭配更是本张CD的卖点。Andsnes 以较细致的幅度,将乐曲渲染得更加绮丽,这是一个接近理想的奏鸣曲合集。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831 发表于: 2007-10-30
引用第2841楼梁溪人家于2007-10-29 23:58发表的  :
呵呵,在需要的时候我总会伸出援助之手。 >g2Z t;*@w  
也盼望仁慈的毛老师用CD黑胶什么的打向我的手心,我会紧紧攥住的。呵呵。
S(G&{KG  
-"}nm!j /5  
bP7_QYQ6  
3<}r+,j  
想天天吃月饼啊!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832 发表于: 2007-10-30
布拉姆斯:降E大调法国号三重奏、第二号弦乐六重奏 SlD7 \X&~  
Myron Bloom\Michael Tree\Rudolph Serkin MR.c?P?0Q  
Pina Carmirelli\Toth\Naegele\Caroline Levine\Arice\Reichenberger W4]jx ]  
布洛姆圆号 / 特莱小提琴 / 塞金钢琴 w %R=kY)o  
SONY  SMK46249
)J1xO^tE  
/8LTM|(  
tWA<OOl  
=&y6mQ  
%!OA/7XbG  
在这张唱片中,法国号三重奏录于1960年的马尔波洛音乐节,他们表现得光彩夺目,例如说第一乐章满布温馨浪漫的情怀,慢板乐章则富于精致的色彩。三人的演奏均非常出色。弦乐六重奏则录于1967年,演奏直接地反映了布拉姆斯最抒情性的弦乐作品风格。这是值得聆听的最高水准的室内乐唱片。 j:[ #eC  
+]0/:\(B  
这首室内乐的本质是悼念,圆心是给予老勃以精神和理解上都远远胜过单纯母爱的溘然去世的母亲,所有的旋律应该围绕着悲剧的提示来交待曲目的主旨,直至让人们闪现泪花,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寄托。但是,整个过程却并不简约地抑制和沉重,相反,生命和快感的意义,我以为在整个音乐的灵魂之中,兑现了一种被称作澄清意识的那份贯穿。 1a'0cSH  
8WLBq-]G  
第一乐章第一声的小提琴和接踵而至的圆号被钢琴的声息拉开不明朗的序幕,即使不了解这首三重奏的背景,一听也就可以感知它的不灿烂的调性。一首悲歌的开头,由小提琴首先呈报了15秒的氛围,主角的圆号在重复相同的韵律的时刻,小提琴就裸露了附属的地位。第一主题尤其由圆号表达出的悲凉的幽美,值得反复无数次地品析玩味。 oTk?a!Q  
7xCm"jgP  
第二主题出场的次序依然拱手让位给了小提琴,虽然小提琴的音色具备了不可压制的高扬,圆号的程度并不显著,并且不如钢琴的敲击让人加深印记,但当圆号吹奏两次第二主题的时候,其他两件乐器的气势都相形见绌地服软了,其实他们也许并不晓得在低频上不会拥有圆号那低沉的天生,也知道在悼念母亲的时候,老勃使用他自小就十分喜爱的圆号的用意,不然他们不会被老勃用来安排充当与圆号一决雌雄的砝码。老勃创作技法的高超在第一乐章暴露无遗,他仅用三件乐器,而且还有一件很少被其他作曲家用来谱曲的圆号,就把室内乐的精髓提升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层次,两个主题并没有立即解释中心的命题,他们的角逐让听者不知所措,如果不是题目的圆号,还以为就是普通的三重奏呢,在明晰的愿望下展开丰硕的思想,自然而然就会遁入第二乐章,再去细细品味,这首乐曲到底娓娓道来了一些什么。 0E/16@6=  
!z"nJC  
第二乐章伊始就快速地调侃,还是让人们与主题发生不知所云的间隔。小提琴和钢琴在谐谑的制造上都是高手,圆号的笨拙并不是适合,但它也跃跃欲试地意欲敞阔它的内心,实际上这种努力的成效并不突出。老勃为何在一首悼念母亲的乐曲里张扬一种欢快的气息,这就是高人与低能的最为本质的不同,反复听过十几次之后,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老勃首先赞美的是生存和活着的价值,你从三件乐器的纷扬里,已经可以感受老勃的开朗和明快了。 %D E_kwL  
(gF{S* `  
第三乐章才与母亲有关,这种倒置的手法运用得妥贴自如。钢琴的起始本身就抑郁了一种情感,在伟大的母亲与世长辞的时刻,所有的乐思都是缓慢的柔板,而第三乐章又出奇地低婉,那里并没有丝毫的哀怨和悲天悯人,乐句一开始的用意就十分确实。圆号的迂回,是回报给母亲的挽歌,因为经常聆听儿子的吹奏,此时的圆号是对静卧的慰灵而呈献的黑幔,需要抚慰的音色实现报答的感恩,所以,与老勃同时在这个乐章里伫立,不需要过多的伤感。 h8:5[;e  
.CEl{fofj  
第四乐章才是勃拉姆斯真实的精神!你不可能马上从丧母的悲戚中解脱得如此畅快淋漓,而就是一位被很多人评论为朦胧、凄凉、深婉和苦涩的内向人,却立即抛却了生命中最本能的情感,前瞻了人类现实的意义,这种果敢的明朗并不是外向的人也时时刻刻都可以具备的。倾听第四乐章,就会深刻地感悟勃拉姆斯的个性,他不是单纯地啜泣与哽咽,也不是刻意地抑郁与感伤,而是对于乐观的另外一种迥异于惯例的体认模式,只不过这种模式,我们自己做不来或者做不到罢了。
[ 此贴被vip_laomao在2007-10-30 ]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833 发表于: 2007-10-30
MAO兄 6}?5Oy_XF2  
中午在家小協版本比拼完,听了十多介版本,一上班又变了三重奏(我的至愛),看来今夜又要折騰了 ]3CWb>!_  
YI+o:fGC5  
.  
只看该作者 2834 发表于: 2007-10-30
这个功课,能学到音乐太多知识了,不管什么时候翻翻都有收获!谢谢老师们! \x=!'  
K8/I+#j  
差生也要露露脸,不然让老师忘了有这个学生了
只看该作者 2835 发表于: 2007-10-30
Brahms: Violin/Double Concerto ~uh,R-Q$  
布拉姆斯:二重协奏曲 Ls{]ohP  
谢霖(Szerying)小提琴/斯达克(Starker)大提琴 y.?Q  
海廷克(Bernard Haitink)指挥音乐厅管弦乐团 wo_iCjmK  
Philips 426 631-2
L?r\J8Ch<  
;  8u5  
uEDvdd#V.  
,<<HkEMS  
48[b1#q]  
这是布拉姆斯总共四首协奏曲的最后一首,也是他的全部管弦乐作品的最后一首(Op.102). ?tf<AZ=+^L  
e4Xo(EY &  
与前面的三首协奏曲有很大差异,这首不仅是为两件独奏乐器而作,而且织体上也不再是接近交响曲的模式.以往的某些评论认为它有点巴罗克"大协奏曲"的意思,让两件独奏乐器代表小协奏部分而与乐队形成对比,虽然首乐章仍是一如既往的奏鸣曲快板.我倒是觉得,在某些乐段,它听起来还更多点儿接近弦乐四重奏的味道. !E_RD,_  
trM)&aQto  
三个乐章都很好听,而且都有特色.首乐章从一个悲怆的乐队合奏起头,跟着是大提琴的如泣如诉,又带出小提琴在一个很窄的音域里的辗转,徘徊,仿佛是努力克制着自己,又仿佛是在安抚着发出艾怨的那位同伴,就像通常女人安慰男人那样.中间的行板乐章有一种舒展而迷人的悲苦,两个独奏之间的深情的应答一再被乐队遮断——我不知道布拉姆斯在写这段音乐时是否想到了他和克拉拉 舒曼之间的情形.人们后来称赞它是布拉姆斯笔下最简洁却又最富有人情味的慢乐章之一,的确很有道理.末乐章的主题是一段欢快的舞曲,而且不仅是欢快,还有超然和幽默.晚年的布拉姆斯就是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一生中的种种酸楚的. ./Wi(p{F  
?oQAxb&  
MTeCmFe0;  
注:图片是再版碟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2836 发表于: 2007-10-30
听了多个版本,我给它第一位,性价比最高
只看该作者 2837 发表于: 2007-10-30
單声道推介这個
只看该作者 2838 发表于: 2007-10-30
Kogan套压最超值
只看该作者 2839 发表于: 2007-10-30
年青的,有激情,欠了一些滄桑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