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153阅读
  • 1982回复

【原创】东行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20 发表于: 2007-11-02
昨夜聆聽的舒伯特

Allegretto in Eb(No,2 from Drei Klavierstucke D.946)

Kalichstein : piano

CD:audiofon 72028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21 发表于: 2007-11-03
德意志安魂曲
第三樂章 Herr, lehre doch mich(2/2)(9'50")
                主啊,讓我知道我的壽命有多長

樂曲結構

A(1) 1 2 4  3 2 3
  
   1 1 2 4  3 2 3
      
b   1 2 5  1 2 4
       
     1 2 5  1 2 8
    
a   1 2 4  3 2 4 

              4 4 2  2 2 8(3/2) 

A’

2 2 5 4  2 2 4 3
      
2 2 5 4                            2                    6 6 8 9(2/2)

B  

3 2 3 4  3 4 5 5 7

第三樂章是男中音和樂隊的編制。分成A段、變化的A’段、B段三部分。B段像第二樂章的後半一樣,是複音音樂──宗教音樂常用一段複雜的對位式音樂造成高

潮,然後結束。

A段由清楚的aba三段構成。

a的兩句重要歌詞:

「Herr(主), lehre(讓) dochmich(我)」──主啊,請讓我知道。

「und ich davon muβ」── 我的壽命有多長

第一行是男中音的領唱,第二行合唱團和唱,音樂一樣,稍作變化:

第一行,樂隊先奏1小節,接著1小節男中音唱Herr,3 2 3的2小節句唱und ich davon muβ,接著的3小節句再唱und ichdavonmuβ,

並且solo在第3小節將歌詞結束,

好讓第二行合唱Herr出來;第二行,兩個1小節,合唱連叫兩聲Herr,最末的3小節句也是und ich davon muβ,

與solo不同,合唱的這3小節是撐開的、唱到davon,muβ結束在下一行。

這個樂章音樂開始得很美。

b的音樂旋律不一樣,結構相同,某些節奏也相同。5小節句的第4小節,樂隊大聲奏出一個自此以後很重要的動機──由經文來看,是驚嚇的動機。

a回來:

1 2 4 相同。3 2 4 的4小節句,合唱自第3小節後半加入;4 4 2中,

4小節末唱da-弱起拍上來,接2小節唱-von,這davon銜接,為再後面的2小節凝聚力量──最後2 2 8中,

兩個2小節句,驚嚇動機運用,非常精彩。

A’段一樣男中音與合唱,音樂較自由。節拍轉變成3/2拍。2小節句的第2小節聽到動機。最後一行,音樂顯然已在8小節結束,9小節是作為進入最後一個段落的預

備,使FUGA來得非常好。

B段回到2/2拍。前面9小節句的第8、第9是終止式,一進入B就出現頑固低音,持續到音樂結束(宗教音樂常聽到)。兩個5小節句互相呼應。(FUGA的音樂不一

定要如此分句,較主觀)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22 发表于: 2007-11-03
cktony兄,回給你的短消息音響室不知收到沒有,最近網站,不太穩定。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23 发表于: 2007-11-05
廢物利用的典範

黑色箱體是五年前朋友,做的lowther箱體,因為我一時貪心,想裝goodmans 401單元,經過計

算,在上面家了一個大頭盔,結果形成箱體太高,同時整個聲音混濁,中頻太臃腫,完全失去

lowther箱子的特色,放了近五年。

最近,把goodmans 401 裝在障板上,與jensen510箱體共用,只要換前障板即可,剛好前陣子,

jensen 6寸單元寄來,平常就直接用D類數位功放,接上單元當電腦喇叭。

整理客廳時老覺得那對空黑色箱子佔地方礙眼,靈機一動決定讓jensen+lowther配一下,讓同事搬到

工地上,花了一天工夫,把lowther箱子還原,加上去大頭也用電鋸斬首,可惜單元沒法由內鎖上,

只好再加上一個小面板。

開聲一聽,聲音乾淨俐落,lowther 箱子設計,有他的優點,中頻回復到錄音室裡比較精準聲音,放

上鄧麗君的最後錄音,唱的輕鬆不費力,當然高、低音兩端就沒法比。

將來等我做家庭影院時,把這兩個單元做成中置喇叭用,配上Jensen H 222,應該會合拍的。
离线cktony
只看该作者 624 发表于: 2007-11-05
Spensor兄
还未收到
离线cktony
只看该作者 625 发表于: 2007-11-05
引用第625楼cktony于2007-11-05 16:33发表的  :
Spensor兄
还未收到

己收,謝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26 发表于: 2007-11-06
音樂年表
[ 此贴被spenser在2007-11-06 14: ]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27 发表于: 2007-11-06
請問怎麼讓jpg圖在小一點?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28 发表于: 2007-11-06
試貼一下
离线stanley
只看该作者 629 发表于: 2007-11-06
引用第628楼spenser于2007-11-06 14:42发表的  :
請問怎麼讓jpg圖在小一點?


在你的看图软件里面,选择图片缩放的功能,将图片变小即可(另存一下)。
勇气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它是可以决定其他品质的品质。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0 发表于: 2007-11-06
德意志安魂曲


第四樂章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5'44")
                    我多麼愛慕你的居所啊

樂曲結構

A. a (4) 8 (4) 6  8 12
  
        b (4) 2 9 8
  
        c  4  4 4 7

A’ a (5) 8 (4) 6  8 8

B.    8 5 6 6 4

CODA  12 8 7

這是唯一沒有獨唱的樂章。充滿幸福的音樂──最溫柔細膩、最精緻的合唱,幾乎沒有戲劇性的、激烈的聲響,3拍子,飄搖的,呼應歌詞「  我多麼愛慕你的居所

啊。

A段的a小段,()句為樂隊演奏,(4)的音樂由上往下行,8小節句合唱接過去後不著痕跡地往上帶,漂亮的動向。如此樂隊與合唱問答問答之後,最後的8和12

小節句密度較高,小提琴與合唱似卡農般交織著(對位)。細膩漂亮的音樂當中有層次之美,由a到b到c愈添加感性:b小段開頭的(4)加上撥弦,c小段開始的4

小節突強、第二個4小節legato、下一4小節又突強,7小節legato,形成對比。

變化的A’段,前面大致一樣,後面二個8小節句不是對位式的,較單純。

B是真正的複音段落,當中兩個6小節句,自前6小節句的第5、6小節到後6小節句,是標準的Hemiola,3拍子的音樂透過連線變成2拍

子,形成前後節拍上的矛盾、不自然。CODA是a的音樂,恢復單音風格。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1 发表于: 2007-11-06
德意志安魂曲

第五樂章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6'51")
                現在你們也是有憂愁

樂曲結構

A. (3) 5 2 2 2  1  1 3 4 3

B.  2  3 3 4                    3 7

A. (2) 5 2 3    1  1 4 3  2 3

CODA 2  1 5


呼應第三樂章的男中音與合唱(戲劇性的),這個樂章是女高音與合唱,但性格是昇華的。經文:「 現在你們也是有憂愁,但是我要在見到你們 」。

A段(3)樂隊弱起拍進來,5小節句唱著「Ihr(你們) habt(有) nun(現在)」時,第1小節雙簧管、第3小節長笛、第5小節豎笛吹奏著(3)的旋律,人聲與

管弦交響。接著的3次2小節句都唱「Traurigkeit(憂愁)」。第二行,兩個1小節唱兩次aber(但是),a由弱起拍進來強拍下去,接著ber,下一個aber亦然。最

後的3小節句合唱用很輕的聲音說出wie(如同)einen seine Mutter(母親)trostet(安慰)。

這樂章有很多弱起拍。B段經文來自次經,非聖經內。

回到A段,第一行,雙簧管和大提琴奏出(2),2小節句和3小節句非常浪漫,Brahms很少這麼寫的。第二行,後面的2小節句,合唱輕輕唱出wie….的當中,還

沒唱完,soprano加入,美得令人措手不及。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2 发表于: 2007-11-07
舒伯特絃樂四重奏「死與少女」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

呈示部
1g.  2 2 1 1 8
   
            5 5
   
            1 1 2  
           
            1 1 1 9
   
            2 2 7 4 5

2g. (1) 1 1 3  1 1 3
      
                      1 1 3  1 1 2 2

   
          (1) 7 1 1 9
       
                        5 5 3

Epi.        5 8 6 7

這首四重奏標題"死與少女"的由來,是因第二樂章使用以前一首藝術歌曲的旋律作變奏曲主題。但第一樂章的音樂裏已可感覺到”死與少女”標題之影響力。

呈示部

第一主題群,第一行為核心主題,緊接著三個發展段落(第2、3、4行)。核心主題2小節句:1個長音4個短音,第2個2小節句作模進,接著2個1小節使用4個短

音的動機,甚至8小節句也是自4個短音的動機開始下去,整個後面都是。發展整個樂章最重要的動機一開始就出現,並且,聲音的樣貌有完美的呈現:一長音是一

片的、一面的,之後聽到4個短音是點的,接下來8小節句是線狀的,長而優美。4件弦樂器,有交響的效果。第一主題群是小調的、戲劇性的、充滿張力的;第二

主題群與第一對比,是大調的、歌樂的、抒情的。但第一主題的第三個發展已有轉變:不同於核心主題的2個2小節,句末停頓,這裏的2個2小節,句末添加音

符,緊張得多,到7小節句的第5小節就開始軟化了。第二主題跟在第一之後,尤其顯得怡然自得,有一種田園風格的閒適。起始(1)的伴奏音型為歌唱風格的預

備,引出第一行的主題,第二行複述,後半第三、四行則是進入結束句之前第二主題的發展,強奏的(1)之後弱起拍拉到7小節句,7小節的每一小節都是由弱起

拍進入,到了第四行又緩和下來。

舒伯特偏離了一向溫文的風格,晚期音樂有很強的發展段落,可能受到貝多芬的影響。

再現部

CODA  5 8 6 7
    
                  4 4 4
    
                  5 10
   
                (2) 6 8
第一行的5-8-6-7將呈示部結束句的 5-8-6-7再作延伸。第二行後2個4小節句使用的和聲非常奇特,是進入加快段落前的奇特聲響,像管風琴,但第3小節又出現呈

示部主題的4個短音動機。第三行加快。第四行獨奏式的音樂,柔弱、具有女性魅力,已經在為第二樂章作準備,哀怨、懇求的,可感覺到死與少女的精神。

第二樂章

主題  
║: A 4 4 :║:B 4 4 C 4 4:║

這個主題是死與少女藝術歌曲中,死神對少女說話的音樂。音樂平穩進行,沒有什麼起伏,暗示沒有生命,是死神的象徵。持續不斷的,舒伯特最喜歡的一種節奏

(流浪者幻想曲亦使用),使得音樂聽來像送葬進行曲。

第一變奏
很不同於主題,大提琴撥弦,小提琴演奏旋律,第一小提琴演奏裝飾音型,如哽咽般 。

第二變奏
大提琴像是在拉主題,但並不是主題,而是一個獨立的旋律。

第三變奏
把主題的節奏壓縮,交響式的,很漂亮。


第四變奏

轉大調(變奏曲通常在倒數第二個變奏轉調,以便最後一個變奏轉回原調性)。旋律在高音域,是明亮的段落。結束時(attacca)沒有停頓,直接進入下一個變

奏,陰暗的段落。

第五變奏  

║:A 4 4:║

B 4 4 

C 4 4 

B 4 4 

C 4 4

回到小調。

轉調時因attacca而感覺更強烈。另外,不同於前四個結構與主題一樣的變奏,這裏BC部分不用反覆記號,而是繼續寫下去,如此就有2 個不同的B、2個不同的

C。 A雖然反覆,但整段力度漸強,感覺是整體的。從A進入B,有爆發力,是因為Cello自16小節不變的長音中釋放出來。第一個B段是猙獰的,C段是扭曲的,第

二個B段緩和下來、柔緩的,C段回到主題C的原貌。

CODA 4 4 2 2

轉大調。昇華的境界。

這首變奏曲,第一樂章壓抑,第二樂章像送葬,第三樂章急迫,第四樂章像魔王騎在馬上。四個樂章

都很重。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3 发表于: 2007-11-07
德弗夏克:新世界交響曲

德弗札克--捷克人,國民樂派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繁多,各項音樂無不專

精,且曲曲旋律豐美動人。並且他一生致力於音樂教育,作育英才無數。

1892-1895年受邀擔任美國紐約音樂學院院長,此時他發表了著名的「新世界

交響曲」。這首交響曲受到不少人的誤解,因為他說:「黑人與印地安人的旋

律,正是我亟欲揉合在這首新交響曲中的精神,然而我絕未動用任何此類旋律。

我不過是把印地安音樂的特質,灌注到我所創作的特殊曲調中而已。」其實此時

的德弗札克人在紐約,心卻思念遠在捷克的家鄉,這是一首懷鄉之作,非關美國

的風土人情。關於這一點,伯恩斯坦(Leonald Bernstein)有詳細的說明。至於為

何會有這種誤解,多少和電影配樂的錯誤使用有關。

「新世界交響樂」1893年12月15日首演。

德弗夏克 的音樂的層次設計得非常好,這首交響曲第二樂章會出現第一樂章的音

樂,第三樂章會出現第一、二樂章的音樂,而第四樂章則會出現一、二、三章的

音樂。

它有四個樂章,每個樂章前面都有一個導奏。

第一樂章採奏鳴曲式;導奏很長,爲後面的快板作準備;

呈示部有三個主題群;

第一主題群的核心部分僅只最前面的四小節,第一主題的形式是由下往上,再由

上往下。

第二主題群則以撥弦賦予舞曲的律動,最後8小節平靜了下來,以引出第三主題

群。

第三主題群開始的長笛,好似牧童的笛聲,它的形式和第一主題群相反,可說是

它的倒影。然後是10小節的結束句。

呈示部反覆一次,便進入發展部。


第二樂章慢板A→B→A三段體。

整體來講,這鄉愁的音樂,

A段是抒情的,B段則是揪心的;B段的撥弦是腳步聲,邊走邊哭泣,在4接5的地

方都有裝飾音,更令人心酸。然後是過渡,此處的音樂是戲劇性的,透過木管,

告訴人們春來了,鳥鳴嚶嚶;然後夢碎了,只剩下想念。

再進入A,22│23比前面的22│22多一小節,是要人們拭淚的,這怎能不惹人憐

愛?


第三樂章是詼諧曲,充滿舞的律動,百分之百的波西米亞音樂。

第四樂章4/4拍子,奏鳴曲式。

呈示部

導奏9小節,1、2就定位,3開始起動,直到第8小節的第一拍,一個空白,一個

悶聲,把所有力量抓在一起,然後第9把主題炸開.


第一主題群前半的b部分那二個四小節,有如老驥伏櫪,以低姿態引爆了後面的

力量;至於後半,用了「跑馬節奏」(GALOPP),3小節之後的一個躍升,張\

力很強,好像馬的飛騰,這第一主題真是寫得太好了。

第二主題群 相對是比較鬆的音樂,但最後8小節又抓回來 轉小調,以加重第二主

題的力量 ,弦樂很漂亮 。

然後是結束句。

再進入發展部、再現部,再現部的氣勢磅礡,有如君臨天下。

好的音樂經得起時、空的淘汰,放諸四海而皆準。

「新世界交響曲」便是屬於全人類的音樂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4 发表于: 2007-11-07
德意志安魂曲


第六樂章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4/4 (11'43")
                  因為在地上我們沒有永遠的城  

樂曲結構

A  (2) 5 2 6 (2) 11
       
                        5  6   6
       
                        8     8
   
                          5   11 (4)3/4
 
B             a 6 6 3 3 4 (5)
     
                    b 7 8 (4)
     
                    a 6 6 3 3 6
     
                          3 4 10 9  4 2 4 4  
                       
                          2 2 5  7  2/2 

C                   4 4 4 4  11  

                        (4 5)  4 2 (7)
     
                          4 (6 4)  5 (6 9 4 4 6) 12 

                      (8 6)
 
                          8 (6 5)


三段風格不同的音樂,節拍也不同。

A段,句子較自由,多問答句。第一行的經文:「 因為在地上我們沒有永遠的

城,我們在找尋那將來城。…」。找尋--Brahms清楚地以音樂象徵出來。

(2)作引導,5小節句的撥弦貼切地表達尋找的徬徨的腳步。2小節句唱

sondern(而是)(而是要去找尋),音樂同(2),很美的合唱。6小節之後的

(2),音樂是引導句(2)的音樂的double。11小節句音樂層次疊架。第二

行,男中音與合唱對話,前2句男中音問,後1句合唱答。男中音在6小節句的的

第5小節8度大跳,展現Brahms音樂崇山峻嶺般的氣勢。第三行,8小節句的第3

小節,男中音衝上去、撐開,非常漂亮。第四行,「末日號角響起」的11小節

句,第3小節合唱進來,第9小節鼓聲進來,到了(4)加快速度、戰鼓頻催,很

漂亮地接上B段,轉3/4拍。

B段分abc三小段及後半。a經文唱「 當那號角響起時....」,Brahms寫了非常統

一的節拍:每一句的最後一小節留下兩拍給下一句作為弱起拍。b唱「聖經的話

都要實現」,音樂幾乎像宣敘調。如同A接B一樣,用(4)接回a段。B後半唱:

Tod,wo ist dein Stachel?( 死亡啊 ,你的毒刺在哪裡?)

Holle, wo ist dein Sieg?( 地獄啊,你的勝利在哪裡?)。

對死亡、地獄的逼問,這是整個德意志安魂曲最戲劇性、表現力最強的部分。3

小節和4小節句唱Tod…,10小節和9小節句唱Holle…,並且3、4、10逐句升

高,層層逼問。9小節句的第3、4小節似舞曲的律動,是勝利、來自內心的喜

悅。雖然一直問,死亡、地獄都沒有回答,因之越問越強,最後2 2 5 7四句,都

唱wo(何處),每句末都打斷,最後的7小節句唱wo(第1小節)ist(第2小

節)dein(第3小節)Sieg(勝利,第4小節,延長至第7小節),並且自第4小

節起從壓抑、痛苦的小調轉為大調,延長至第7小節,然後接2/2拍、大調的C

段,讚美主。

進入C段,速度放很慢,賦格。一開始的4個4小節句,由4個聲部各唱一次,每

一句(每個聲部)模仿前一句,這是標準的賦格的開始。()處是偏離賦格主題

的旋律。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5 发表于: 2007-11-08
德意志安魂曲

第七樂章 Selig sind die Toten, die in dem Herren sterben(10'13")  
                        為主而死的人有福

樂曲結構

A  (1) 8 8  16 (6)
  
B    a  3 5
      
                b  6 4 12 6
      
                a  3 2 3
      
                b  3 5 4 6
  
A  (1)  8 16 5


CODA      5  6 2 2 15 5

一開始,(1)低沉的聲響像第一樂章的開始,唱出來也都是Selig(第一:受痛苦的人有福了。第七:為主而死的人有福),

首尾樂章相呼應。兩個8小節句有點像Fuga,模仿的(但非Fuga)。有很多長句,是Brahms主要要表達的,而且往往掛過

去、結束在下一句的頭上。這樣寫,是希望我們欣賞綿延不絕、無止境的旋律。第一個8小節句結束在第二個8小節句上,第

二個8小節句結束在16小節句上,16也是,(6)後才截止。

B段,a小段的音色較暗,3小節唱著Ja(是的),der Geist(靈魂)spricht(說),神秘而黑暗,5小節( 他們將結束勞苦,

享受安息 )也未解決,掛到b的6小節上。b小段轉大調,加上雙簧管,音色亮了起來,與a形成對比。( 而他們工作的成果也

將隨著他們 )。CODA的2個2小節,唱Selig sind,與第一樂章一樣。最後的豎琴表現出飄上去之感。


德意志安魂曲至此全曲結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6 发表于: 2007-11-08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

Rimsky-Korsakov是俄羅斯作曲家,1888年左右的短時間內,寫了3首交響詩-op.34,35,36。各有標題:西班牙奇想曲、天

方夜譚、俄羅斯復活節。另外有小品如「印度之歌」等,諸多異國風味的音樂。這可能與Rimsky-Korsakov身為海軍軍官,隨

著艦隊到過很多地方有關係。交響詩是指單樂章、由管弦樂團演奏、有標題的音樂。天方夜譚有4個樂章,屬「連篇交響

詩」,與Smetana「我的祖國」一樣。

第一樂章(首):大海與SIMBAD的船

導奏  5 2 5 ──→

呈示部

[1] 5 5 9 5 2
   
    5 5 3 3 3 5
  
  (6) 6 6 6

[2] 4 4
   
    2 2 2 2 2 2

Epi 2 2 5

再現部

[1] × × × × 2
   
        5 5 3 3 3 5
  
      (6) 6 6 6

[2] 4 4
   
    2 2 2 2 2 2

Coda 2 2 9
   
        4 4 2
   
        5 5
  
      (4) 7

沒有發展部,不嚴謹的奏鳴曲式。1小節2拍。導奏一開始以銅管為主,5小節句的第5小節,及2小節句的第2小節,休止。這

第1個5小節句,呈現重要的動機:象徵暴君Sultan的音樂──特別的音程使得旋律突兀、令人難以捉摸。之後的5小節句,5個

和聲,像紗帳一層層掀開,然後就看到Scheherazade──箭頭處一段cadenza般的violin solo,異國風味濃厚,是代表

Scheherazade的音樂。代表兩人的音樂是兩個制衡的力量。5個和聲的效果,讓人想到仲夏夜之夢──開始時也是用4個和

聲,層層掀開帳幕,引出精靈的世界。第一主題,第一、二行的每一句都是暴君的5小節音樂,聲音力度不一樣,作各種變

化。第二行中,3小節的音樂比它之前的5小節少,第3個3小節又比第2個3小節少,將動機壓縮,最後5小節恢復原貌。第三

行,括弧內的6小節使音樂的進行冷靜、緩和下來,後面出來的Sultan主題就不同了,不是樂隊而是單件樂器演奏,與故事中

Scheherazade改變Sultan的脾氣有關。第二主題,4小節4小節的violin solo是Scheherazade的音樂,但不同於導奏中的隨

興,這裡有精確、似舞曲的節奏襯托著。第二行,Scheherazade主題之外,Sultan若隱若現,尤其是第3個2小節句之後,每

句的第2小節。讓人為跳著舞的Scheherazade緊張。結束句,用2小節來呈現暴君的5小節音樂,是威嚇的,最後的5小節句全

部出來。看著舞蹈的Sultan又不滿意了。再現部,第一主題第一行前4句省略,其後結構都一樣,尾聲在結束句的基礎上擴

充。第一主題的第二行,與呈示部的單純表現不同,5小節句中(第4小節)有舞蹈音樂,Sultan的生氣中有Scheherazade的

影子。第三行,經6小節感化力量後,獅子變成綿羊。CODA,第一行同結束句,第二行木管,第三行弦樂器,皆Sultan的音

樂,漸次柔軟。第四行,括弧內的4小節是冷靜的音樂。

第二樂章(首):KALENDER王子的故事

──→(Scheherazade)
A. [1] 5 5 4 4 3
  
    [2] 5 5 4 4 4
  
    [3] 5 5 4 4 5
  
    [4] 5 5 2 2 1
        ─────────────
     
            5 5 8
B. [1] Sultan動機 長號 小號 ──→
     
         
        Sultan音樂之變形
  
  [2] 豎笛的一段花腔
  
  [3] 3 3 3 6
     
        4 3 4 3 6
     
        4 4 4 4
     
        4 3 4 3 6
     
        4 4 4 4 6
  
  [4] 低音管的一段花腔

A. [1] 5 5 4 4 7   CODA 5 5 3
  
    [2] 5 5 4 4 10     3 3
  
    [3] 5 5 2 2       4 3
     
            ──→       5 5 3 2 2 7

要開始說故事了,Violin solo的Scheherazade主題,帶出王子的主題。第二樂章只有這一個主題,Coda像一段Cadenza。A

段,一小節3拍,4大句都是王子的主題,由5小節到4小節的銜接非常漂亮。第一句是低音管的solo,第二句是雙簧管,第三

句是弦樂群,第四句回到木管群。聽第一、二次主題,旋律很美而已;第三次,弦樂一出來就把前面二個比下去了!多漂亮,

尤其是5小節銜接4小節的地方。這是因為弦樂器可以作出管樂作不出來的滑動聲音,歌唱的特質,使得主題活了起來,令人

感動。就像詩經碩人篇,連串形容之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出,活起來了,美之外又加上媚。最後一行5 5 8,似結束

句。

B段非常戲劇化,音樂自由隨興。第[3]段句子較精確,一小節打2拍。[4]的後面木管一件件出來,引出再現的A。CODA音樂像

Cadenza,不必太在意節拍,第三行的3小節cello之後,第四行漸快、結束。

第三樂章:年輕的王子和公主

呈示部
 
  [1] 2 2 2 2
    
        2 2 4 4 (2 2)
    
        2 2 2 2
    
        2 2 4 4 (2 2)
   
          ─────────────
    
        2 2 3 2 2 3
    
        2 2 1 1
 
    [2] 2 2 2 4 2 2 4
    
          4 4 4 4 (2 2)
    
          2 2 4 4 4 (2 2)

再現部
 
    [1] 2 2 2 2
    
          2 2 3
 
─────────────────
 
Episode
   
        ──→
   
        2 2 3 4 4 (2 2)
   
        4 4
 
      ─────────────────
 
    [2] 2 2 4  6 6 4

CODA 2 2 2 2 4

沒有發展部。呈示部沒有明顯的結束句,再現部的第一和第二主題群之間有一段插入句,最後是簡單的Coda。第一主題群,

弦樂奏出很美的旋律,尤其第2個2小節句進入第3個2小節句的地方。第二行的音樂來自第一行;第4句(4小節句)的第1小節

出現特殊的音階-吉普賽音階,有強烈地方色彩;最後括弧內的2個2小節,豎笛吹華麗音型。第三、四行重複前面音樂(第

二次括弧內的2小節是長笛),因此第一主題群的前半如同兩個strophe組成。後半則是變化:2小節句的第2小節出現(2 2)

的華麗音型。第二主題群,2小節預備之後出現第二主題音樂。第二行,第1個4小節運用第一主題的材料,連的(legato),

第2個4小節則是斷的(staccato),二者交替。再現部,第一主題音樂一樣,只是調子不同。插入句段落,先是violin solo的

Scheherazade主題,然後出現跳弓分解和弦,這是有作用的:接下來的2 2 3音樂中,以跳弓裝飾著主題。到了第1個4小節

句,violin由原先的裝飾變成領唱,音樂正是第一主題中4的音樂(第1小節為吉普賽音階),第2個4小節句由tutti和唱。

CODA,4個2小節句是第一主題的音樂。令人意外地,最後4小節句用第二主題的音樂作結束。
呈示部第一主題群,只用一個簡單的主題,一直變換樂器製造出不同音色。音色處理之傑出,在第四樂章更清楚。

Rimsky-Korsakov是俄羅斯五人組中最年輕、管弦樂法最優秀的一位,音樂非常華麗,在學術方面、配器法上,最受重視。


第四樂章:BAGDAD的節慶-海洋-船難
呈示部
 
  5 2 ──→ 12 6 ──→
[1]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
    
        4 4 4 8
    
        4 4 6
    
        4 4 11 4

[2] 2 2 4 2 2 4

Epi 4 4 4 4  4 4 4 4

發展部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6 8 4 4 6
  
      4 4 4 4
  
      4 4 4 4
再現部

[1] 4 4 4 4
  
    4 4 4 4
  
      5 5 2 2
  
    ─────────
  
      4 4 4 3
  
      4 4 6
  
      4 4 11 4
 
[2] 2 2 4 2 2 4
 
CODA 4 4 4 4  4 4 2 2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8
   
            4 4 2 2 3 3
  
          (2) 5 5 3 3 2 2 2 2
   
            5 4 7
  
            ────────────────────
   
                  6 (6)
   
              ──→
   
              5 5 5 6

一開始的5小節、2小節就是第一樂章Sultan的音樂(亦在5小節的第5小節及2小節的第2小節休止),但速度是快的;箭頭處

的Scheherazade主題,不同於前,violin solo拉雙弦。呈示部,第一主題,1小節打1拍,(4 4)作節奏預備,接著的音樂都

是同一個4小節句子,樂器一直變化。後半的第二行,第1個4小節和6小節句是第二樂章的音樂,1小節3拍。第二主題是第三

樂章的音樂。

讓前面三個樂章的音樂都出現,節拍也隨之變化。發展部,如同Ravel對自己所作Bolero的形容,「只有效果沒有內容」──

主要是管弦配器的效果。中間6小節和8小節是暴君的音樂。再現部大約一樣。CODA很長,第一行聯想到大黃蜂的飛行。第六

行(2)慢下來,之後是第一主題再現部的音樂──暴君Sultan的音樂中有Scheherazade的舞蹈。最後,(6)即第一主題冷

靜下來的6小節,然後violin演奏Scheherazade主題,逐漸推到最高音,在這頂點音之下,最後一行的2個5小節由double

base吹奏出Sultan音樂,像嬰孩似的,第3個5小節是那五重紗和聲,最後6小節結束。這樣的結束也和仲夏夜之夢類似。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7 发表于: 2007-11-09
西貝流士 小提琴協奏曲 OP.47

西貝流士(1865-1957)是二十世紀作曲家,但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十九世紀浪漫派音樂,而非二十世

紀現代音樂。原本學習法律,音樂的養成在柏林、維也納,因此承接了德意志音樂的風格。他有七首交

響曲、十二首交響詩-最著名的即1900年的芬蘭頌。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匈牙利小提琴

家VECSEY,1904年在赫爾辛基親自指揮首演,第二次於1905年由Richard Strauss指揮,在柏林演

出。身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作品中經常用聲音敘述、讚美他的祖國,也就是說,「聲音的畫面感

和敘述性很強」。例如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就表現出千湖之國的特殊地理情境。在小提琴

協奏曲的曲目中,西貝流士這一首有著崇高的地位,是非常艱深的重量級作品,但風格還是浪漫的,

不會像二十世紀無調性音樂那樣難以接受。之所以艱深,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精確的節拍,尤其第一樂

章第一主題,就像是宣敘調,到第二主題第二行才有工整、嚴謹的句型出現,第三主題節拍強烈;還

有,技巧非常難、很複雜,富挑戰性。

小提琴: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

指揮: 小澤徵爾(SEIJI OZAWA)

唱片编号:PHILIPS 464 741-2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沒有發展部)(16′19″)

1st. (4) 4 5 6 6 8
          

                4 3 4 2 5 2
       

                ──→ 5

2nd.  2 2 4  2 2  4 2
       

          2 2  2 2  2 2  2 2
       

          2 3 ──→


3rd.    4 4  1 1 2  1 1 6

Epilogue   2 2 4  2 2 6  2 4 4
       

                        ──→ cadenza


再現部

1st.   4 3 8 6 13
       

            4 3 4 2 6
       

            3 4 4  4 4 2  2 10

2nd.    4 4
       

            4 4  4 4  4 4
       

            3 4──→

3rd.    4 4  1 1 2  1 1 6


Coda   2 2 4  2 2 6  2 4 5
       

                        8 7 4 9 2



第一樂章是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以一個Cadenza承接呈示部與再現部。

第一主題群(一小節打2拍),開始的4小節音樂似細微的水波漂著,在這基礎上,solo小提琴像一

條線牽出來。

第一行的音樂,水波音型之外沒有精確節拍支撐,任由小提琴作很隨興的表達,但還可聽出一句一

句,最後8小節在G弦(最低弦)上拉著,聲響渾厚,第7、8小節上去,第8小節泛音、消失。

第二行炫耀技巧,起始轉了調,4小節和第一行的4小節是一樣的動機,這個動機是第一主題的核

心,帶出整個第一主題群。5小節句音樂張力一直膨脹,至第5小節爆炸,經一個2小節進入第三行。

第三行→處,是一段像cadenza的音樂,一開始也在G弦上,最後歸納為清楚的5小節(在violin忙碌

的音型背後,這5小節是由豎笛帶出來的,仍是核心的動機),然後進入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群(一小節打3拍),

第一行是一般性的音樂,個性不明顯。

第二行才是主題的核心,有明顯個性,音樂清楚而穩定:2小節前句和2小節後句互為問答,共4次問

答句,第一句問答由低音管吹奏,比較模糊;第二次是豎笛在作著問答,音色有一種黃昏之美,前句

與後句之間solo進來,出來得瀟灑;第三句問答由solo帶著;第四句問答,solo推到更高層次在表

現。

第三行,緩和下來,然後又是一段像cadenza的音樂(還未到結束句,第一和第二主題的結尾就都有

cadenza)──第一樂章最美的地方就在這裡,聽它怎麼接入第三主題,怎麼帶出結束句。

cadenza末了,tutti撥弦,solo回答、模仿它,並且大部分拉雙弦。

進入第三主題群(一小節打2拍)以後,節拍非常強烈、鮮明,音樂像民族舞蹈,有點為第三樂章作

預示。國民樂派作曲家喜歡在第三樂章表現民族舞蹈的律動。結束句,2個2小節之後,4小節句的第

4小節、6小節句的第6小節、以及2小節句的第2小節,都有一個先敲下去再上揚的音型。

Cadenza,3分多鐘,不再侷限於傳統cadenza的概念,一開始是orchestra,violin出來時orchestra

還在、未消失,聽到第一主題的核心動機,然後終於有傳統的、solo的cadenza,核心動機的一段對

位音樂(一把小提琴,不同聲部交織著,似兩個人在說話)。在華麗的技巧中,再現部出來了…已經

聽到了低音管奏著第一主題動機,但小提琴似乎還沒忙完…

再現部,第一主題群第一行末13小節,一樣以泛音結束,接下句。第二主題群,第一行省略為2個4

小節。第二行的問答句,各都是4小節,共3次問答,solo在第一個問和答之間出來(省略了呈示部

的第一次問答),答句的4小節後,泛音上去,接下一個4小節問句。第三行的cadenza,solo上昇至

頂點然後又下來,接著tutti撥弦,這次solo沒有模仿,沒有空,tutti再自己撥一次弦,然後就進入第

三主題。

第三主題進入得很模糊,因為violin還在演奏華麗的音型,主題在樂隊上,節拍由樂隊掌握,violin則

沒有分小節,很漂亮地拉著雙弦、滑音。CODA仍在一樣的位置上有特殊的音型,最後簡直不知道音

樂是怎麼樣結束的…曲終還是有第一主題的動機,印象深刻。(這樣的音樂,回想竟然是那樣細微開

始的!)

這是非常艱深的作品,極度炫耀技巧、很自由地表達(宣敘調,以及到處有cadenza段落)。多聽一

次,就多靠近一點。


第二樂章: 三段體 (8′30″)

A. (5) 4 3 2 2 6 3

B. (6) 2 2 1 1 4

A.  ×  4 3 2 2 6 3

CODA   4 4


三段體,看起來很簡單的樣子,其實是很複雜的音樂:節拍非常複雜、自由,用了很多切分音,而且

是慢板。音程也特意。

A段,木管群帶出5小節導奏,聽來是2短句1長句。接著是非常隨興、自由、敘述性的音樂,主要的

表達為solo,在很低的弦上拖著拉著,節拍很多樣,沒有什麼強弱拍意義,幾乎是刻意避開、整段音

樂嘗試破除強弱拍觀念。4小節句,第1小節就有切分音,第4小節音程特意,先出現一個刺耳的增四

度音程,再回到順耳的純四度,而且搭配切分音。2個2小節,聽來一樣,其實節拍複雜、又加上撥

弦三連音,前2小節小提琴在第1拍出來,後2小節小提琴在第2拍才出來,之後解決、進入6小節句。

6小節是最長的句子,第3小節音樂到了高潮然後下來,第5小節的第3拍及第6小節的第2拍都有一個

很美的、小小的尾巴。這個A段雖然節拍複雜,其實還清楚,把它聽熟,第2個A段就容易掌握了。

B段,弦樂與銅管的6小節導奏,聽起來是3個短句加4個短句構成的,之後,是一段solo與tutti交響的

音樂,1小節1小節由tutti的觀點區分,violin則音型複雜,並且把複雜的音型帶進A,因此回到A不明

顯。很多音樂是如此,經過B段的A段就不一樣了。

第二次A段,沒有導奏,solo作華麗的變化,原來的主題由樂隊帶著,完全一樣,因為音樂已經夠複

雜了。


第三樂章:奏鳴曲式(7′54″)

呈式部

1st (4) 4 4  4 4
    

          1 1 8 5
    

          4 8

2nd   8 8  8 8  7

Epi.  7 1 1 4


發展部

   

10
   

4
   

2
   

2 2 4
   

4 4


再現部

1st  4 4
    

1 1 8 5
    

6 11

2nd  8 8 6 8 8


Coda  4 3 4 4 4 8
    

          4 4 8
    

            4 4 2 2 4


第一樂章第三主題的舞蹈律動,在這個樂章會更明顯地感受到。3/4拍。

呈示部第一主題群,violin還是在G弦上拉,北方的陰暗、緊密在此依然展現。節奏似波蘭舞曲但不

一樣,另外有一個聲部以相反的節奏並行。2個4小節之後,高8度再2個4小節。

第三行,8小節句在進入第6小節時,有萬事俱備之感──開始興奮,預備好要接第二主題。一種無法

形容的幸福。第二主題是這樂章的核心。樂隊奏出2個8小節的主題,單純、美,接著2個8小節小提

琴作變奏──tutti節奏很清楚,不能作什麼賣弄, solo就可以,節奏很複雜很美,8小節的第5小節一

個泛音一滑即過…這兩個8小節,已經不能用優美來形容,所謂「婀娜」之姿就是這個樣子。tutti和

solo的對比,如同一群人在跳舞,當中一個女孩舉手投足婀娜多姿,非常漂亮。7小節再作變化,但

沒有完全,便進入結束句。

發展部在音型上變化,大部分沒有主題。第四行的4小節,聽來節奏有點異樣的原因是,本來節拍以

3為單位,在此造成變化、以2為單位,產生衝突感,音樂術語為’Hemiola’。

第五行,樂隊快速地奏著不明顯的第一主題,後4小節的第3、4小節violin已出來,因此有人認為這

行已是再現部。再現部第一主題,2個1小節violin依然有增四度,像驢叫。8小節句如同一般寫法,

高潮在第5小節。11小節銜接第二主題,這次不是在第6小節。

第二主題,第一個8小節句,主題在樂隊上,但solo直接在第3小節第2拍就進來了,為裝飾音型。第

2個8小節句,第2拍開始全部為泛音(像吹口哨),而且加上滑音,在熟悉的主題基礎上滑著,非常

漂亮(泛音:很難拉,指尖輕放在弦上,不要按-按了就是實在音,拉弓時出來的8度、甚至2個8度

以上的音)。6小節──婀娜。真是愈來愈精彩。

CODA,第一行violin雙弦、滑音。曲終三聲結束,但卻有4小節,是因有落在弱拍上的音。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8 发表于: 2007-11-09
今早聽了一上午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悲愴,音樂家的偉大不在於寫的音符多,只要寫的對,就是好,

雖然此曲僅約二十分鐘,份量卻不亞於交響曲。

聆聽版本:Emil Gilels / piano (DGG 400 036-2)

貝多芬/第8首鋼琴奏鳴曲, Op.13《悲愴》

貝多芬是結束古典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奏鳴曲寫了32首,是非常龐大的數量,而且奏鳴曲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種類,所以有

歷史意義。在他之後沒有作曲家有如此創作氣魄。這32首因地位崇高,被讚美為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巴哈的48首前奏曲

與賦格相呼應。代表、也結束了巴洛克時期的巴哈,寫了48首此時期最重要的鍵盤音樂種類-前奏曲與賦格,為之奠定了不

朽的地位。

貝多芬的創作中期大約在1800年開始,晚期始於1815、16。第8首鋼琴奏鳴曲是1799年,自早期進入中期時所寫作。通常中

期為創作者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貝多芬的耳聾也大約自此時開始,生理疾病使得創作更深刻。32首都是非常精彩的音樂,

各有不同的內涵,第8首又是第1以來突起的高點。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9′04″)

導奏 <前半>
               
                                            一個較長句 ↘
          
                              第二個短句
  
      第一個短句
<後半>

─────    ─────
─────    ─────
───── ×

───── ×

───── ×
───────
───────↘
呈示部   

1. 8  8
        
      4  4
        
      4  4  9
      
2. 4  4  4   4  4  4
        
      4  9
     
EPI. 12 12 4 4 2 2 8 (反覆)

發展部  

( 1 1 2 )
       
      6 6
       
      4 4 10
       
      8 8 2 2 8↘

再現部   

1. 8  8
        
      4  7
      
2. 4  4  4  4  4  11
     
CODA 12  12
        
            4  4  2  2  6
       
          ()1  ()1  ()2
       
            11

第八首鋼琴奏鳴曲,標題「悲愴」是貝多芬自己給的,是抽象的情感,非具體事物的描繪,所以不算是標題音樂。這首作品的

特殊性,除了是第一首以來的最高之外,還有就是那獨立的、完整的、很強的導奏,空前絕後。

一般的導奏,只是簡單的預備,作一點點的對比,把第一主題帶出來;貝多芬則認真經營這個導奏。導奏愈重,激起的主題也

會愈強。

導奏前半,2個較短句和1個較長句,一開始是緊密、結實、厚重的和弦,重重搥下,然後飄起,末尾是嘆息音型。

第二句一樣、升高。

第三句也一樣、再升高,並且不中斷地作了延伸,至頂點後連串音下行,進入後半。

第一句有7個聲部,第二句情感超越第一句,但只4個聲部,是違反常情的美學觀,用較少的聲音表達較強烈的情感。

後半,問答句,輕問重答。問句的音樂即前半的樂句飄起的部份,有點疑惑、不安、恐懼,得到的是很強很重、殘酷的回答。

第二次也一樣。第三次問沒有回答,第四次、第五次再問,情感更強烈,依舊沒有回答。

最後二句是非常恐懼、失望的心情,末了以下行音的效果進入第一主題。

呈示部,

進入第一主題就自由了、揮灑出去。8小節句,第1到第4小節,低音譜表的和聲不動,高音譜表的旋律一直跑;

第5、6小節則旋律進多少、和聲跟進多少,並駕齊驅;第7、8小節旋律緩和落後下來,和聲超前。

第二主題,以3個音(級進上去)的弱起拍動機進來,6個句子都是如此;

第二行,4小節及9小節句,3個音還在,但不是級進,跳躍較大、較誇張。

第一主題最後9小節句末尾,放慢速度,突顯接下來的那3個音(而且第8、9小節是半音起伏)。

結束句後,反覆呈示部。

發展部,第一行1 1 2是很少見的,導奏音樂拿來開始發展部。

第二行的6小節句,前3小節是第一主題8的音樂,後3小節是導奏的音樂──哀傷的嘆息音型在發展部被強化。把第一主題和導

奏結合作為6小節,貝多芬創作音樂多麼節儉!他從不浪費音符,不亂用素材,非常重視動機的運用。把前面的材料重組發

展,對音樂的統一性也有幫助。

第四行,2小節是擷取前面8小節句的最後2小節來反覆,產生壓縮的效果。最末也是以下行音接入再現部。

另外,自這一行的開始,就有一個ostinato(頑固低音),持續很長,整個8 8 2 2 8持續著這低音聲響意義,直到最後解決;

前後是V級和I級的關係,只是終止式中間隔很長,8 8 2 2 8全在暴風圈裏。

再現部,差不多一樣。這次第二主題沒有第二行──都是順的、級進的,沒有崎嶇不平。

CODA的第二行4 4 2 2 6,即呈示部結束句結束的地方,但這裏沒有結束,下一行又把導奏拿來,令人意外的結束:原本導奏

句子是重擊和弦、飄起、嘆息,這裡重擊沒有了(()處),自己飄起──是故意不寫,要聽者自己想像、建構那重擊聲響,

自己拿捏有多重,彈在心裡。演奏者必定也是,心裡要震一下再彈,那空白絕不是休止,無聲處是重點。

貝多芬在中期就這樣寫音樂,會想這種無聲之聲,浪漫不遠矣。導奏音樂這樣地用在發展部的開始和CODA的結束。

最後一行的11小節,聽第1到第6小節如何慢慢地在收,第7小節就是終止式。

非常精彩的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迴旋曲(5′43″)

A  4  4  4  4

B  7  2  3

A  4  4

C  2  2  4  2  4

A  4  4   4  4

CODA  2  2  3


一般迴旋曲是快的,這裡是慢的。音樂如同句子所呈現,單純,A都是4小節為一單位,夾中的B、C就有較生動的變化。A是

大調,B、C轉小調,大小調不停地循環。人們熟悉的A段音樂,用cello拉或許更美,不能說寫錯了,而是音色豐富。由音色

的感覺,可以想像:A是cello在拉,B的7小節是豎笛吹奏,C則整個orchestra在伴奏,一直到A,CODA是法國號吹著伴奏。

B、C段由拍打的伴奏音樂帶著。一小節打4拍。

A段,第一個4小節為上行的前句,第二個4小節為下行的後句,第三和第四個4小節高八度反覆。注意每一個A的後句那五度音

程的動機。

B段,7小節音樂裏有豎笛的語法,注意一開始時3個音向下再五度向上的動機。2小節和3小節句是漂亮的嘆息音型。

C段,只有orchestra伴奏才能這樣,可以輕叩也可以大聲。拍打的節奏沒有停地進入下一A段。

CODA,2個2小節句已經是結束,3小節句是尾聲的尾聲。

第三樂章 迴旋曲 (5′02″)

A  4 4 3 6 ︱ 4 3

B  8 4 7  4 3  3 7↘(8)

A  4 4 3 6

C  4 4 4 4 4 4 4 13(14)

A  4 4 5

B  9 4 7  4 5  8

A  4 4 4

CODA  4 6 9↘(10) 2 2  1 1  2

A段,2個4小節,第一個4小節是V級的前句,第二個4小節是I級的後句,接著3小節反覆後句並且作變化、擴充,6小節像結束

句。後面的4小節、3小節,過渡音樂性格明顯,之後3次A段沒有。前句的開始,3個級進向上音,弱起拍進來,這在前面音樂

就有出現,第二、第三次A的開始也是這3個音的弱起拍,只有最後一次A不同,一個音而已,感覺完全不一樣。前句開始的音

樂,靈感來自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若聽音樂有這樣的感覺,會心、滿足。甚至有人認為第二樂章B的7小節(3個音向下再

五度向上)也算是。後句中,2個向下的五度音程,來自第二樂章A的後句。

B段,中間的4小節和3小節像木管群的和聲,吹伴奏音型,7小節末是熟悉的、第一樂章出現多次的、連串向下音的尖叫,接3

個音弱起拍進入下一A段。

C段,核心段落通常與眾不同,這裡果然特別,是對位音樂。對位主題,動機來自第二樂章A的後句,都是五度。

第二樂章A的後句,用在第三樂章A的後句,然後在C寫成賦格!

最後13小節長句,解除了複音風格,又掉進頑固低音、V級的漩渦裏,(與第一樂章發展部最後一行一樣),

要到接入下一A段的那3個音才解決。

第二次B段,中間4小節和5小節木管群音色。8小節,由這樣的音樂可知,不可能接那3個往上級進音──這最後一次銜接A

段,只用一個音弱起拍接過來,聽它是如何被提起來、撈出來的,與前面的銜接感覺完全不同──之前進入A段的3個音是自己

跳出來的,由那麼複雜的音樂接到3個音,感覺得救了。

CODA,9小節加延長,延長是令人期待的,而且我們也聽到那連串往下音(回想B末↘接出來的3個音、A前句),這裡的等

待,接到的2小節、2小節,音樂亦來自那裡,但放鬆許多。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39 发表于: 2007-11-11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op.64

第一樂章 呈示部
   

1st  (2) 4 2 2  4 4 6
             

                    4 4 2 2  4 3 1 3
            

                    4 2 2  2 2 1 1 4 7
            ──────────────────────── 

     4 4  2 2  3 3 6  4 4 8
         

            2 2 2 2  11
   


2nd    2 2 1 1 2
         

              2 2 4  8 13
   

Epi.    4 2 2  4 4 5 8 12───→

              8    8    3      13      8      12


Mendelsshon的violin concerto嚴格地說只有這一首,因為雖另有其他作品,但只是弦樂團而非管弦

樂團編制,不能算是concerto。1845.3.13首演,獻給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席F. David(Joachim之

師)。音樂一開始就solo和tutti一齊表現,是浪漫風格的concerto。

第一主題,第一行是核心,強烈的主觀情感表達,小提琴的旋律無比唯美。前句4 2 2,後句4 4 6的

第一個4即前句第一個4,語法(句型)改變。第二行不再呈示主題,4 4 2 2是音型式的,用音型製

造張力,solo炫技;後面4 3 1 3則tutti一句solo一句地,造成較勁效果,張力最強,為主題之再來作

預備。第三行,主題洶湧而來,同樣的旋律,如此大的表現上的差異,感覺完全不同。第一主題後半

(橫線以下),在持續不斷拍打節奏的基礎上,tutti一句4小節,solo跟著說一句4小節。 solo與tutti

亦敵亦友。最後11小節句,自由,小提琴推到頂點、下來,然後第二主題以3個音弱起拍很明顯地開

始。

第二主題由豎笛帶出來,3個音弱起拍,音樂明顯與第一主題不同,是寧靜的、內在的表達。

(Mendelsshon喜歡在第二主題使用豎笛獨奏,與第一主題的熱情、騷動不安作對比。前數堂課亦

多次述及,像暴風雨過後、明月高懸…)。同時,之前11小節漫遊、到頂點又下來的小提琴並沒有

停,持續在最低音G弦上拉著長音,直到第二行翻轉上來,演奏主題──沉潛是為了翻轉,若非如此

長音便沒有意義,很美的感覺。小提琴反覆主題,句型改變。13小節句的第10小節高泛音,銜接結

束句。

結束句4 2 2用一開始的節奏,此節奏(動機)在各樂章皆重要,成為整個曲子統一的元素。結束句

音樂使用第一主題,大調化。12小節句在第2、4小節木管吹出動機。後面─→處,solo似宣敘調般。

特別的是,Cadenza不在Coda之前,而是放在發展部最後,要的是它銜接再現部第一主題的感覺:

Cadenza最後的、像轉輪似的音型,愈來愈高,一直滾進再現部,由tutti演奏的再現部第一主題,在

solo的轉輪音型上,不再是呈示部的一條銀線,而是轟然的聲響。

CODA最後的音樂: 8 8 3 13 8 12 之後,樂隊停下,低音管繼續吹著,成為第一樂章不間斷進入第

二樂章的橋樑。

明天再續第二樂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