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157阅读
  • 1982回复

【原创】东行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0 发表于: 2007-11-20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第三號  b小調(第二號奏鳴曲)  BMV 1003

第一樂章    極緩板  a小調    4/4 拍子

序奏型的曲子,起始樂曲莊重廣大。運用了細小音符的裝飾音,有如歌唱般優美,在複音效果下出現豐厚音響性。

第二樂章  賦格  a小調  2/4 拍子

精美的賦格,形成四個樂章的中心。長達289小節。首先以強有力的主題開始,第三小節出現答句回應。以二聲部賦格進行。

屢次用三重音及四重音。

第三樂章  行板  C大調    3/4拍子

安靜、清靜、高貴感的曲子,富有表情。大部分以複音進行。第一段始於C大調,中止於G大調。第二段用同樣的材料,卻始

於G大調而中止於C大調。

第四樂章  快板    a小調    4/4 拍子

活潑似展技曲。主要以十六分音符的速度,常出現複因音樂效果,二段體,前後段各反覆一次。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1 发表于: 2007-11-20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第四號  d小調 (第二號組曲)  BWV1004

這是全部六曲之中最有名的,特別是最後樂章的夏康舞曲(Ciaccona),全部組曲同樣按照公式,依序分別是 阿勒曼舞曲、

庫朗舞曲、 薩拉邦德舞曲、 吉格舞曲,再加上最後的夏康舞曲。因為夏康舞曲共257小節,屬於特大號舞曲,因此可把整個

組曲看成二段體,前面四首舞曲視為第一大段,而夏康舞曲視為第二大段。

第一樂章    阿勒曼舞曲  d小調    4/4拍子

整個樂章是安適的,非常美。二段體,每段各十六小節,各自反覆一次。主要已十六分音符的連續奏為主,但有時形成三連

音,及使用附點和32分音符,形成局部複音效果。

第二樂章      庫朗舞曲  d小調    3/4拍子

庫朗舞曲基本上帶有忙碌及活潑風格,全體都以八分音符或附點的三連音為主,前、後段各自反覆一次。

第三樂章    薩拉邦德舞曲  d小調    3/4拍子

道地的 薩拉邦德舞曲,第二拍為長拍,不太快。前面主旋律的八小節反覆後,以十六分音符進行,反覆一次。最後是四小節

的尾奏。

第四樂章    吉格舞曲    d小調    12/8拍子

二段體,各段都反覆。除第一段的開始兩小節與第二段的第一小節尾巴分音符進行外,其他都是十六分音符的連續,屬單旋律

型。

第五樂章  夏康舞曲(參考前面已經單獨介紹過)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2 发表于: 2007-11-21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第五號  c大調(第三號奏鳴曲)  BMV 1005

整個第五號是非常精密的,感覺上是繃緊的,整個四樂章按傳統奏鳴曲式,重心放在第二樂章,而第一樂章有如第二樂章的前

奏曲。

第一樂章 (  4'43"),第二樂章 (  11'27"),第三樂章 (  4'00"),第四樂章 (  4'10")

第一樂章    慢板  c大調    3/4 拍子

開始以連續帶有附點節奏平靜的奏出,逐漸提高節奏音域與力度,有如風琴曲行的複音。中間穿插有喧敘調型的短小樂句。

第二樂章 賦格 c大調    2/2 拍子

長達353小節的大賦格曲,式三首奏鳴曲的賦格中最龐大,最精緻的。主題非常傑出,此段主題(  00"~10")也出現在巴赫『聖詠

前奏曲』與『愛護我們的』清唱劇中。節奏非常清晰,答句( 12")出現在第四小節。同時通時的對位旋律式相當半音階化的,中段後

主題開始轉位。


第三樂章 極緩板  F大調    4/4 拍子

僅有21小節的小樂章,緩慢的演奏和許多的細小音符,營造出豐富的音響性,聆聽上非常舒服,是首一聽之下會感覺高貴的

曲子。《這曲子在音響尚可考驗出器材的密度與順滑度,能否呈現高貴感》

第四樂章 更快板  c大調    3/4 拍子

主要以十六分音符速度進行,相當華麗。二段體,各段反覆一次。第一段以 c大調開始,G大調終止;第二段以 G大調開始,

用c大調終止,使第二段末尾變得更為華麗。
[ 此贴被spenser在2007-11-21 10: ]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3 发表于: 2007-11-21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第六號  E大調 (第三號組曲)  BWV1006

第三號組曲的舞曲組合與前面兩闕差異較大,多達七個樂章,前面五個舞曲完全不同,而第六、七兩舞曲分別是布雷舞曲(與

第一組曲最後一首同),吉格舞曲(與第二組曲最後一首同),整個第六號曲風是輕快明朗的,彷彿是三闕組曲的尾奏吉格舞

曲。


第一樂章  前奏曲 E大調  3/4 拍子

主要以十六分音符進行,時而已旋律的流動,時而形成琶音,富於變化。長達138小節,常被單獨演奏,巴赫也用在清唱劇

『我們感謝神』。


第二樂章      路爾舞曲 E大調    6/4拍子

帶有田園風格的優美樂曲。路爾舞曲起源於法國的樸素舞曲,平靜流暢,輕妙中帶有嚴肅與高貴的一面。二段體,前、後段各

自反覆一次。


第三樂章 嘉禾舞曲和輪迴曲  E大調  4/4 拍子

有著命確的旋律,清晰的節奏,快活的曲風。常被單獨演奏。嘉禾舞曲也是法國的舞曲,使用

4 拍子或2/2 拍子,通常以兩個四分音符的不完全小節開始。此曲是輪迴是的嘉禾舞曲,首先是八小節的主題(  00"~15"),隨

後反覆,繼起一個插入句形成一個新動機(  29"~42"),立刻在回到主題。接著在出現另一新插入句(  56"~1'14"),再度回到主

題。在出現插入句,最後已屬提做結束。曲子聆聽上會讓你有深度與立體感的一首舞曲。


第四、五樂章  小步舞曲Ⅰ,Ⅱ  E大調  3/4 拍

兩首小步舞曲,都是二段體,各段都反覆一次。但第小步舞曲的前半段會出現在第二小步舞曲的後半段,所以也可視為三段

體。兩首舞曲都是短小、高雅。第一五曲較為有例如男性風格,第二舞曲較溫柔如女性風格。


第六樂章  布雷舞曲  E大調    2/2 拍子

布雷是源於法國的快步舞曲,以不完全小節開始,短小的二段體,前後段各自反覆。


第七樂章      吉格舞曲  E大調    6/8拍子

二段體,反覆一次。主要以十六分音符的單旋律,輕快忙碌曲風,音樂效果好,帶有終曲性質。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4 发表于: 2007-11-21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在版本上我喜歡的有四位演奏著

1,謝霖(Szeryng)
2,葛羅米歐(Grumiaux)
3,慕洛娃(Mullova)
4,明茲(Mintz)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5 发表于: 2007-11-22
再論柴可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  op 50

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1882年寫的,當時他42歲。寫給他的老師尼可拉·魯賓斯坦(1835~1881),

他是彈奏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最佳鋼琴手,並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首任校長,不幸於1881年

3月客死巴黎。大家推薦柴可夫斯基接任校長,他婉拒了,並於該年11月前往羅馬旅行,為了懷念他尊

敬的老師,他著手作了這首鋼琴三重奏,很快的在隔年完成,並在原稿上寫著“a la  memoire d’um

grand artiste”(為紀念偉大的藝術家)。

這個曲子由兩個樂章組成,第二樂章可分為兩個部份,前面的主題及十一個變奏,最後一個變奏及尾

奏,因為規模很大,樂念是現成的,實質上可以看成是第三樂章。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本來就帶有感傷的色彩,這首曲子是為了懷念他的老師,所以傷感意味就更濃了。作

曲技巧的緻密,可稱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之冠。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6 发表于: 2007-11-22
這個曲子只有兩個樂章。一開始就赤裸裸的、毫不遮掩的把感情宣洩出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樂曲結構


第一樂章

                            呈式部                    發展部                              再現部

1st      (2)  2 2 2 2 1 1 2 2 2 3                                        1st    (2)  2 2 2 2 1 1 2 2 7

                2 2 2 2 1 1 2 2 3

                                   


    2nd            2 2 3 (1) 2 2 3                                                2nd        2 2 3 (1) 2 2 3

                      1 1                                                                            1 1

                      2 2 1 1 1 1                                                                2 2 1 1 1 1

                      2 2 1 1 1 1                                                                2 2 1 1 1 1

結束句          2 2 2 2                                                    CODA      2 2 2 2

                      1 1 1 1 2 2                                                                1 1 1 1 2 2

                      4 4 4                                                                          2 2 2 3


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悲歌式的樂章,中板,a小調,4/4拍子。呈示部的結構是:第一主題群,接著就是動機的發展;然後

是第二主題群,接著又是動機的 發展;如此便進入結束句。 呈示部的兩個主題以調性的對比,來造成層次的區隔。

第一主題開始由鋼琴採分散和弦(有如小溪靜靜的流水般),大提琴奏出豐富的主題動機,接著小提琴出現,優美德旋律中帶

著傷感的情緒,樂句上採問答句。鋼琴反覆一次主。進入高潮時,已ff進入一過門句,接著小提琴會奏出不同傾向的新旋律,

這段旋律在第二樂章終了時會再現。再由鋼琴奏出第一主題的片段後轉E大調,變為快板接續進入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由鋼琴強力的奏出後,馬上由小提琴接奏,在是三種樂器的交織演奏,由漸慢到漸強。當速度還原後,鋼琴在第二主

題的基調上談出新旋律,一掃前面感傷成為生氣蓬勃,加上大、小提琴的的推波助瀾後,漸漸在回到a小調,按前面速度進入

發展部。

發展部在整個樂章中算是比較短,兩主題的發展與呈式不完全不同,第一主題表現出激烈的熱情,而第二主題卻是很優美的,

讓情緒準備連接著再現部。最後已小提琴獨奏靜靜的終了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先已小提琴為主,在鋼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奏出第一主題,但是兩者實質上已產生不同,由上面樂曲結構可以看出差

異。經過句後,第二主題已A大調奏出,整個結構與呈式部是相同的,只是調性不一。最後回到a小調,進入尾奏準備結束,

整個尾奏最後幾小節逐漸以微弱的奏出,讓人感覺到有如生命就如此一點一點的逝去,直到最後一口氣消失。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7 发表于: 2007-11-22
今天下午翻出幾張好聽的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8 发表于: 2007-11-22
今天下午翻出幾張好聽的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69 发表于: 2007-11-22
今天下午翻出幾張好聽的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0 发表于: 2007-11-22
今天下午翻出幾張好聽的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1 发表于: 2007-11-22
今天下午翻出幾張好聽的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2 发表于: 2007-11-23
再論柴可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  op 50

第二樂章

變奏曲樂曲結構


                        A                              B                            A
 
主題      2 2 2  2 2 2                        2 2                          2 2

var1      2 2 2  2 2 2                        2 2                          2 2

var2      2 2 2  2 2 2                        2 2                          2 2

var3      1 1 2  1 1 2                        1 1 1 1 2                  1 1 2  1 1 2

var4      4 4                                      2 2 2 2                      4 4

var5      1 1 3  1 1 5 4                     

var6      8 4 7                                    8 4 4                      2 2 2 9

            8 8                                        4 4 4 6

            8 4 7                                    8 4 4                      2 2 2 9

            8 8                                        8

Var7      X

            2 2 2  2 2 2                        2 2                          2 2

Var8      4 4 5 2 2                              7 7                      10  3 3

              6  12  8

Var9  (2) 6 6                                2 2 2 2              (1)6 3 6

Var10      4 2 2                                  4 2 2 4

                                                          4 4 4 6                  4 2 2

                4 2 2                                  4 4 4 7


Var11      2 2 2 2                                2 2 7

Var12      2 2 1 1 2  2 2 1 1 2            4 4 2 2                  2 2 1 1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1 1 2            1 1 10                    1 1 1 1    10  5 5


CODA (2)2 2 2 2 1 1 2 2 1 1

            (2)2 2 1 2 (4)


第二樂章是變奏曲;表現出「統一中的多樣,多樣中的統一」。主題由鋼琴彈奏,分A、B、A三段,對比非常弱, 節奏、音

型都一樣,唯音程不同。後接十一個變奏及變奏終曲和尾奏。

主題是E大調,稍快的行板,4/4拍子

總共二十小節,單由鋼琴演奏,據說這個主題是1873年柴可夫斯基與魯賓斯坦等幾位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道郊外郊遊,請當

地農夫演奏民謠與土風舞而得到的靈感。

第一變奏非常忠實,4拍子,小提琴演奏旋律,「滑音」無比熱情,鋼琴與大提琴伴奏。

第二變奏因為改成3拍子,所以顯得很擁擠,大提琴演奏旋律,小提琴裝飾,鋼琴伴奏。

第三變奏回復為4拍子,但是句型改變了,帶有詼諧的性格,小提琴與大提琴僅表現撥奏。鋼琴單獨彈出輕佻的變奏。

第四變奏為4拍子,是一個跳得非常遠的變奏,無論從句型和調性上來說,都有古典的傾向--「高貴的質樸,寧靜的巨

大」, 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纏合奏,鋼琴用和弦半奏,主題很明顯的浮出。

第五變奏開始轉為升C大調,在結構上跳脫得更遠, 大提琴奏出主音,鋼琴奏出 高音的跳躍好像小精靈, ,小提琴卻發出

「頑固音」(OSTINATO)伴奏著。

第六變奏是3拍子的圓舞曲,A大調,這段變奏很長,在前面有4小節的延長,是爲了要調整五、六兩個迥然不同的變奏,圓舞

曲從大提琴移到小提琴時,形成輕重明暗起伏的變化。

這個變奏的結構是A→B→A,共有四次,一、三呼應,二、四呼應。

第七變奏是3拍子,中庸的快板,F大調,鋼琴彈出連續的和絃,小提琴與大提琴稍作點綴。

第八變奏是賦格, 中庸的快板,E大調,4拍子,最後的八小節回到單音,不再對位。

第九變奏是唯一會令人想起第一樂章的音樂,很慢的3拍子,義大利風的悲歌,鋼琴一直彈著水波的音型,有如船槳打水的聲

音小提琴與大提琴裝上弱音器,交互彈奏憂鬱主題的變形,終了由大提琴誘導出後面變奏。

第十變奏是馬祖卡舞曲,降A大調(MAZURKA馬祖卡舞曲是一種3/4拍子的波蘭舞曲,其重拍落在第二或第三拍。) 鋼琴華

麗而用力的獨奏,接近終了才由小提琴代替,同時大提琴擔任伴奏,最後由鋼琴靜靜的連接起下一變奏。

第十一變奏,E大調,4拍子 是撥弦和甜美的旋律,這應是夜曲的風格,(鋼琴部份改為12/8拍子);後面接的是一段很自由

的音樂,那是變奏的CODA。

變奏終曲,A大調,4拍子 。以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結合的經過句樂念片段,造成激烈的氣氛,然後簡潔的反覆一

次。

CODA是以第一樂章的音樂作為結束;所以這兩個樂章是一體的,但是令人好奇的

是這個主題用的竟然是送葬進行曲的節拍,如果說這是對老師的思念,未免有點奇怪,所以或許柴可夫斯基追悼的是一段逝去

的愛情吧。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3 发表于: 2007-11-25
馬勒:悼亡兒之歌


FriedrichRuckert(1788~1866)是浪漫時期一位特立獨行的德國詩人。為了哀悼2個小孩的去世,

寫了400多首詩,於1834年發表。Mahler(1860~1911)取其中5首,於1901-04年間譜成悼亡兒

之歌。這是20世紀的作品,音樂很新。Mahler重要的作品-9大交響曲,大量引進人聲,是管弦樂與

人聲的交響,藝術歌曲亦然,成為創作的特別風格。因此,聽這組作品,不能將管弦樂當作人聲之伴

奏,二者是渾然一體的。進入20世紀,一反19世紀那龐大如洪流般的狂熱聲響,變得精簡。Mahler

此作之管弦樂編制小,僅10多人,反映20世紀音樂的特徵。

聆聽版本:EMI 7243 5 66996 2 5

指揮:Sir John Barbirolli

次女高音:Janet Baker



第一首 現在太陽仍將光亮地升起(6’00”)

4段,1小節4拍(數字表小節數),8句詩:

1st 段 4 4 2 2 3 6

2nd 段 3 4 3 2 3 4

3rd 段 3 4 2 2 3 4 5

4th 段 4 4(前句) 1 (過門) 2 3(後句) 2 5


前句木管群纏繞,聲響苦澀。後句弦樂與豎琴適時加入音樂釋放,動了起來,非常浪漫,前後形成對

比。小小的鐘聲,十分微妙,稚氣感,像小孩般;或是微弱光芒的象徵──詩第7句:一盞燈在我帳

棚裡熄滅了。(光芒的意象在此詩中重要,象徵小孩的眼睛)。前句4小節歌唱有著鮮明的輪廓:1

短1長之節奏。第3 段 由法國號替唱4小節句,人聲則唱2 個2小節;後面的5小節,弦樂作出波動狀

音型,應和歌詞: …沉入永恆的光芒裡。

第二首 現在我知道了為何…(5’12”)

非 分段 歌曲,從頭寫到底,1小節2拍:

2 2 4 2 2 2

3 2 2 2 2 5 1 1 4

2 5 3 2 4 2

2 2 3 2 2 2 2 2 3

音樂風格比第一首難且新,甚至第二行歌唱與演奏似乎格格不入,在不同調子各唱各的。和聲新,聽

來陌生。這首詩前半寫得晦澀、深刻,後半則較清楚,音樂亦然。第一行末2個2小節,唱O,Augen

(啊,眼睛),譜上註明Augen(最後2小節)要突輕,刻意表現。第四行畫底線的2小節,第2小節

唱Sterne(星星),聲音輕了下來,接著的2 個2小節由樂隊演奏O Augen的音樂,最末3小節是呈現

星空的音樂。

第三首 如果你母親走進門來(5’20”)


2 段 ,1小節4拍:

1st 段  7 2 2 2 2 1 1 1

        2 4 2 2 4

2nd 段  7 2 2 2 2 × 1 1   2 4 2 2 5 6(延長)


粗體字的句子為3拍子,其他為4拍子,寫得似乎複雜,但聽起來自然、渾然一體。7小節的樂句,帶

著古風,因為使用古老的教會調式,而非大、小調。第2行音樂激烈,至最後4小節漸收(歌詞:WIE

如同 SONST以往 MEIN我的 TOCHTERLEIN小女兒),在下一行7小節的第一音獲得解決(LEIN-

可愛、小 落在此音)。第3行中間3 個2小節撥弦,表現歌詞「帶著昏晦的燭光」那搖晃感;後面2個

1小節唱 : KAMST DU MIT HEREIN HUSCHTEST(一溜煙) HINTER(後面)DREIN。



第四首 我常想,他們不過出去一下罷了(3’10”)

3段詩句,粗字一小節3拍,其他一小節2拍:


1st 段  (5)(引導) 2 1(語法上可算是3小節) 5 1 2 2 3 2(弦樂+豎琴表現流動感)

2nd 段  2 1 5 3    1 2 2 4 2

3rd 段  (1) 4 2 1 4     1 2 2 9(延長)


音樂呈現搖擺的、似搖籃的感覺,淡化了死亡。

第五首 這種天氣,這種暴雨(7’35”)

4段詩句。音樂分前半、後半。前半為4/4拍,有導奏及4段詩句。其中第1及第4段詩句 歌詞相同。後

半即CODA(尾聲),2/4拍,歌詞為第4段詩句。

前後半音樂形成強烈的對比──前半,以編制不大的樂隊、少少的聲響,及半音化的效果,表現激烈

的情感;後半,平息下來,音樂非常美。

(4/4)
              導奏    2 2 4 2 5 2

              1st  段  1 1 2 2   2 2 1 4

              2nd 段  1 1 × ×      2 2 2 2 2 4 3

              3rd 段   1 1 × ×    2 2 2 2 2 2 9

              4th 段   1 1 3 2 2    2 3 4

(2/4)
              CODA   2 2 4  2 2 2  
                             
                                  1 1 6
  
                                  2 2 1 1 2 2
  
                                  2 2 4 7

CODA第一行,2 2 4 小節,音樂平靜下來,鐘聲出現,像到了天堂,接著3個2小節,各唱in diesem

Wetter, in diesem Saus, in diesem Braus,唱法與4 段 開頭截然不同,而是像天使的音樂,唱到

Braus時弦樂與豎琴出來!第二行,小提琴、長笛與人聲,是天使的、非人間的音樂,歌詞是sie

ruhn als wie in der Mutter Haus(他們靜靜安眠如同在母親家裡)。第三行,第1個2小節:von

keinem Sturm erschrecket(沒有暴風雨的驚嚇);第2個2小節:von Gottes Hand bedecket(被神

的手遮護著),音樂輕輕遮蓋下來…;2個1小節:sie ruhn、 sie ruhn(他們安息),音樂如搖籃

般;末2 個2小節:wie in der Mutter Haus、 wie in der Mutter Haus(如同在母親家裡),音樂在

Mutter Haus有寬廣感。第四行:2個2小節,用法國號吹奏上一行2 × 2小節,von… von… 的旋律。

後半(CODA)的音樂非常美,而最美的是第三行,音樂、人聲與詩完美融合。


版本選擇:Fischer-Dieskau/Bohm/BPO(1964,DG463 516-2), Janet Baker /Sir John Barbirolli/

EMI 7243 5 66996 2 5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4 发表于: 2007-11-26
德弗夏克:大提琴協奏曲

1892.9 至1895.4,Dvorák、居留紐約,新世界交響曲與美國弦樂四重奏便是此期間的創作。

1895.2,即回國前2月,所完成的大提琴協奏曲,是為布拉格音樂院教授H. WIHAN而寫,就很多方

面來看,超越了前2部作品。1896.3.19於倫敦首演。Dvorák很能掌握波西米亞的民間素材、聲響,

並以歐洲音樂為架構而呈現,擅長寫優美的旋律。另外一個特色是,各樂章份量平均,像海頓一樣。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

呈式部:

樂隊(TUTTI)先演奏一遍第一、第二主題、結束句,再由CELLO(SOLO)唱一次。

第一主題是連串的動機發展與延伸,沒有獨立完整的旋律,是動態的。其核心為1小節+1小節,此2

句形成前句,呼喚出後句與之呼應;1+1小節反覆出現,與之呼應的後句則不停地變化,一直發展

到第一主題結束。並且,這2個小節的音階走向,構成「平衡音型」,運用平衡音型作為統一3個樂

章的素材。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的對比強,是歌唱性的,安靜的,由法國號與豎笛相繼吹奏出,至末

尾漸漸熱鬧,接到結束句。SOLO跟著唱出第一主題,一樣沒有完整旋律,如CADENZA般,演奏充

滿彈性和自由。

第二主題自一個6度大跳開始,音樂穩定下來。結束句作了擴充。發展部:主要是在發展第一主題核

心的音樂,由TUTTI 先奏出,接著SOLO出來,變化那1+1小節,緩慢而感傷,經過一個11小節長

句,在第11小節獲得舒解,然後經1小節預備,進入扣人心弦的、漸進、張力逐步增強的段落:

Cello與 Flute奏出4+4小節快速的旋律, 接著的2+2+2+2小節,似乎要反覆4卻不表達4的完整旋

律,而作了切割,並且漸漸急促,至下一5+4+2小節彷彿爆炸開,Cello雙弦滑音接上豁然開展的

再現部,而且再現的是第二主題的音樂,接得非常適切(如果接第一主題就不恰當了),原本在呈示

部中像夜晚音樂的第二主題在此作了這麼大而恰當的變化,真可謂音樂是聲音的藝術。

CODA中,Cello有段似 CADENZA般,演奏自由。

第二樂章 三段體

ABA三大段,A段含 aba三小段, B:cdecde, A:ab, CODA。a的句子,仍是平衡音型。b,tutti

與solo接替唱著,然後solo接過來,嘆息音型(伴著撥弦),沉重,雖然激動但還在一個範圍內。到

了c就嘩然傾瀉了(tutti),接著cello唱著主題,樂隊作著裝飾。d,flute 與 cello作著卡農。e的末尾

又是嘆息音型。下一個c,由樂隊奏出主題,cello作裝飾。回到a ,cello有一段CADENZA。

第三樂章 迴旋曲

由導奏與ABACA段及CODA組成。導奏像進行曲般。A段含aba三段。a:4+4+4+4小節,主題仍

是平衡音型,由cello領唱,tutti和唱。b:cello雙弦,高把位,末尾跳弓、放慢。a:4+3+4+3小

節,3實則為第4小節與後面音樂重疊。c,進行曲風格。d,夜曲風。第二個A段,只有a,cello奏著

主題(4+4),疲倦地,tutti卻趕著行進(4+3)。之後8+8+4小節,寫得簡單,以襯托出

C段。C:efe三小段組成。e:4+4(第3小節後半拍的裝飾音是典型東歐風格)+4+4,4+

2+4+4+4。第二個e段由violin奏出主題,cello作著裝飾,音色奇特,有許多半音階,但是很

美。最後一個A段是打散了的,沒有再分段落,將結束時出現第一樂章主題的音樂。
[ 此贴被spenser在2007-11-26 10: ]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5 发表于: 2007-11-27
貝多芬5號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是音樂史上用最精簡的素材,表達出了最強烈的音樂感動力的作品。他從

1804年到1808年,花了四年的時間寫成,可是我們聽來一氣呵成;這是因為貝多芬對音樂的掌握,

四年來沒有一絲的鬆懈。此曲於1808年12月22日首演,當天還演出了「田園交響曲」、「第四號鋼

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以及C大調彌撒的片段,多麼豐富的音樂饗宴!

貝多芬對於調性的使用是相當謹慎的,他在降E大調的第三號交響曲之後,用c小調寫了第五號交響

曲,這表示他對拿破崙稱帝的不滿是有所回應的。這首交響曲最核心的動機--那四個音符,貫穿在

整個作品中。

第一樂章的呈示部完全是它的舞台;雖然說「旋律」、「節奏」、「和聲」是音樂的三大要素,但那

對貝多芬是無意義的,貝氏音樂的重要性不在旋律,而是音樂的震撼力。發展部亦無完整的旋律,仍

是核心動機密集的接應;再現部還是那四個音符的萬頭鑽動,雙簧管的獨奏,淒涼的音色,哀求的口

吻,好像在說話;CODA則是再一次的衝越門檻;整體來說第一樂章是由一個單動機發展出來的樂

章。

第二樂章是變奏曲,充滿了內在的不安定;有兩個主題(通常只有一個主題)。這兩個主題都是三拍

子,但是聽起來卻像進行曲。第一變奏用弦樂均衡的節拍,柔和的線條,把原有的附點都磨平了,音

樂是波浪式的;第二、三、四變奏有非常大的變動,第四變奏以豎笛、低音管、長笛的木管群表現田

園風格;第五變奏改為小調,最後的8小節,節拍不穩定,表現出掙扎的感覺;五→六穿越了黑暗,

迎向光明;然後進入CODA結束。

第三樂章。它是詼諧曲,先是SCHERZO有二個主題,a主題的8小節好似從最底層的地下,慢慢地

有個怪物東張西望的升上來,非常傳神。接下來是二個變奏,其中24小節的第7小節開始,要跟蹤大

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旋律,便可感受其力量。(貝多芬是第一個以低音提琴演奏主要旋律的作曲家)。

然後是TRIO,FUGATTO的旋律好像在陰暗的世界走一遭。接下來仍是SCHERZO,再進入CODA,

這是音樂史有名的ATTACCA,沒有間斷,直接進入第四樂章。CODA是小調,3拍子;第四樂章是

大調,2拍子;從CODA進入第四樂章,像是穿越一個隧道,衝出來,從黑暗進入光明!CODA有一

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由聽覺造成視覺的聯想,看得見光芒,燦爛得動人心魄!前面的一、二、三樂章

都好似為此一瞬間而準備!

第四樂章,奏鳴曲式,最精彩的也在CODA,精彩在以低音管、法國號、長笛、短笛表現出田園風格

的音樂且洋洋自得,真讓人感覺到微風吹拂、牧笛輕揚的美好景況。貝多芬以他的音樂告訴我們:人

定勝天,穿越黑暗,必然迎向光明!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6 发表于: 2007-11-27
馬勒:悼亡兒之歌
經典版本:Fischer-Dieskau/Bohm/BPO(1964,DG463 516-2)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7 发表于: 2007-11-27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Schumann(1810-1856)一生只寫了一首CelloConcerto。然而, 在浪漫時期,寫CelloConcerto

的作曲家,除了Dvo?ák外,很難有人能與Schumann相提並論。Schumann艱深得多,Dvo?ák則完

全不同,屬於不同的世界──猶如頂著浪漫時期的兩根柱子,但頂著不一樣的天。

像聽Bach一樣,Schumann的作品,幾乎沒有簡單的。偉大作曲家寫艱難的作品,是要鍛鍊我們的

耳朵,提昇聆賞音樂的境界。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於40歲時(1850年)完成,卻找不到人演出,直

到1860.6.9.才在來比錫首演。若能多聽,聽熟後,我們可以體會到Schumann用不同於一般作曲家

的音樂語言,寫出獨屬大提琴風格的音樂,亦即,旋律、表達方式,是最適合大提琴的。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

在4小節預備後,開始呈示部:包括第一主題群(由a b a段組成,接一段後半音樂)、第二主題、結

束句。起始 a (2個4小節樂句)聽來句子工整,但節奏作非常複雜的銜接(Schumann的節奏通常

錯綜複雜),音樂很浪漫很詭異(因為是不自然的、非常雕琢的音樂,不是渾然天成的); b之後的

a, 2句各為4小節、10小節,此延伸產生了了巨大、戲劇性的能量,尤其在10小節的第8小節。 aba

是敘事曲風格的,很吸引人的音樂,但其後而來的音樂就難了。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不大,似乎第

二主題延續第一主題後半的音樂,而結束句延續第二主題。

發展部:主要發展a 的動機。

再現部:aba形式、內容都跟呈示部一樣,但因Schumann的音樂風格,聽30、50次都還很新。

CODA將結束句作延伸。此樂章,寫作自由,演奏也自由,令人難以捉摸,呈現出美感。

第二、第三樂章都會聽到第一樂章 a的音樂,而且一、二、三貫穿,沒有間斷。這是浪漫時期的特

色:從內(同樣的動機放在每一樂章)從外(各樂章不間斷)打破樂章之間的隔閡。

第二樂章:ABA三段體,典型的慢板樂章。句子清楚,不像第一那麼複雜。A的開始,以1小節彈撥

作為第一樂章進來的承接,然後由一個弱起拍進入主題。很美、很浪漫的旋律,加以撥弦、慢、音色

暗,像夜曲般。

B段,樂隊和大提琴交替。

回A,大提琴雙弦拉奏。接著是一段過渡(在此出現第一樂章主題,和大提琴的宣敘調),接入第三

樂章。


第三樂章:奏鳴曲式。快板。句子不少,但音樂不太複雜。呈示部有三個主題及結束句。第一主題的

句子為:2,2,3,2,7小節,經此7小節之蘊釀後,卻只重複2,2,意猶未盡就進入第二主題。結

束句中,法國號奏出第一樂章a的動機。發展部主要發展第一主題動機。再現部完全一樣。結束句後

有一段CADENZA,最後是CODA結束。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8 发表于: 2007-11-27
很棒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LP
离线spenser
只看该作者 679 发表于: 2007-11-27
舒曼:大提琴協奏曲補述:

舒曼晚年主要創作集中在協奏曲與室內樂作品上,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是繼鋼琴協奏曲後所完成。

這首曲子特別之處在於寫管弦樂的手法簡樸,而大提琴的主驟聲部則能在保持平衡下與管弦樂取得協調,一方面把自己當作管

弦樂團中的樂器之一,一方面又要明示其存在,以提高協奏曲的效果。

大提琴的音色與表情,比之小提琴或鋼琴主奏更容易淹沒在別的管弦樂中,同時它的低音也很容易被其他低音部所掩蓋。因

此,演奏此曲使必要在大提琴演奏上具高度的技巧不可。而舒曼對浪漫的詮釋融入樂曲內,並非追求表面上的甜美華麗,所以

在音樂藝術上所具有的深度,是無與倫比的。故此曲作品完成到首演中間被埋沒達十年之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