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12160阅读
  • 788回复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8-11-09
Barber:Violin Concertos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
沙汉姆(Gil Shaham)小提琴
Andre Previn/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G 439 886-2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四旋律大师巴伯大战时期的作品,和他其它同时期的作品有一样强烈的性格。因其旋律优美且极具戏剧张力,所以自首演以来盛演不衰,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沙汉姆在本曲中是以紧迫的表情,热情澎湃地演奏出来。一种明亮艳丽的琴音,甜美、流畅的低语,令人回味无穷。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8-11-09
巴托克: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双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  
阿什肯纳齐钢琴  
索尔第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Decca 425 573-2(2CD)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首乐章,乍听起来,仍旧是狂躁不安.节奏短促,铜管乐闪烁的光焰咄咄逼人.然而接下来的慢乐章却枪法一变,鼓声代替了号声,隆隆地滚过,仿佛夜色一阵阵地浓了.但夜晚并不总是沉闷寂寞的,细心聆听,森林和田野之夜,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鸟儿虫儿的幽鸣.有时候,这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幽幽声响还会交汇在一起,十分热闹哩.巴托克的这段"夜晚音乐"非常著名.  

1945年9月,战争结束了,但流亡在美国的巴托克,却没等尝上一口胜利果实便离开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巴托克最惦念妻子日后的生计,拼命赶写这首《第三钢琴协奏曲》,为的是在他死后,妻子可以她钢琴家的身份,享有此曲演出时的独奏专利.此时的巴托克,贫病交加,生死飘摇.回想在美国的流亡岁月和种种蹉跎,又益发加重了他的思乡之情.旧人,老妻,故土,这一切多么平易近人,又是多么意味深长!  
  
收齐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唱片,除了阿什肯纳齐和索尔第的这个双张套,科奇什和菲舍尔版(Philips 446366-2)也很漂亮,而且那还是一张过的.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8-11-09
Bela Bartok:Klavierwerke (Solo)
巴托克:钢琴独奏作品第一集
佐尔坦科奇斯(Zoltan Kocsis)钢琴  
Philips 434 104-2






在LP的末期,科奇斯的巴托克就是为大家惊艳的演奏。这个1992年的录音仍保留他特有的音乐敏感及戏剧张力,但是激进狂荡的性格已一扫而空,而是真心的探究巴托克音乐深沉特质,笔者赞叹科奇斯手指所做出的精准触键与力度控制,使细部的处理上,展现出如呼吸般的静谧。浪漫的表情中,隐约透露清澄、洒脱的现代感情。最后只能告诉你这张CD就是“美且真实”的代表。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8-11-09
Bartok:2 pianos & Percussion
巴托克:双钢琴与打击乐器奏鸣曲、钢琴曲小宇宙、小奏鸣曲。  
Agerich & Kovacevich
科瓦切维奇、阿格丽奇钢琴,De Goudswaad打击乐  
Philips Seq 412 376-1(LP)






这张唱片初版时,所搭配的曲子是德彪西的“黑与白”及莫扎特的“行板”,是敏锐、精巧、充满想象空间而又精练的演奏。录音虽然不是顶尖出色,但相当自然;且具有极强的动态对比。如今换入巴托克的小奏鸣曲和“小宇宙”,更能统一整张片子的风格。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8-11-09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 Overture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海曼克雷贝斯(Herman Krebbers)小提琴  
Bernard Haitink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海廷克指挥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
PHILIPS 422 971-2




  
这张唱片颇为特别,独奏者并非“明星级”的人物,但却表现得令人刮目相看。自然、真诚可能就是他的突出之处。慢板乐章的质朴,终乐章的愉快及调和,加上第一乐章克雷贝斯和海廷克所创造出更“交响式”的效果,都使得可听性提升至极点;或许这并不是光辉灿烂的演奏,但听了颇令人感动。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8-11-09
Beethoven :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施奈德汉(Wolfgang Schneiderhan)小提琴  
范肯普夫(Paul van Kempen)指挥柏林爱乐
DG Hillodor 2548 299(LP)






施奈德汉这个单声道的版本虽然音效上已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但演奏却甚为杰出。第一乐章小提琴音色丰润,结合古典和抒情的情感,与乐团灿烂的活力和力道相辉映,慢板乐章的辉煌壮丽,终乐章那爽朗及跃动的火花等令人印象颇深刻。



注:遍寻不见DG Hillodor 2548 299此张LP,只能先用DGG版代替,以后有了再补充,如哪位朋友有的话请提供一下图片,谢谢!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8-11-09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Romances 1 & 2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施奈德汉(Wolfgang Schneiderhan)小提琴  
约夫姆指挥柏林爱乐  
DG 447 403-2






(施奈德汉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自发行以来似乎未受大众青睐,事实上他在本曲的演奏成就远超过大家熟悉的奥伊斯特拉赫版或谢霖版。施奈德汉在慢板的演奏更使人难以相信那迷人的说服力。他充分表现兼顾高贵的音乐旨趣与人性的温暖,显示道地的大师风貌。)  
_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同类作品之最,只有布拉姆斯的那首或许算个对手.  
  
首乐章的很长一段乐队导奏是一如既往的贝多芬气概.小提琴的出现孤傲而昂扬.而在静穆的慢乐章里,它又变得缠绵,温柔,回应着乐队奏出的主题,作出沉吟般的装饰.末乐章是令人心情无比爽朗的,一段g小调的小提琴旋律如同游丝一般滑爽,优美而舒畅.
  
此曲乃唱片录音热门,且有不同华彩式样的竞争.最常见是用克莱斯勒华彩的,欧伊斯特拉赫/克路易坦版(EMI CDM7 692612),克雷贝尔斯/海廷克版(Philips 422971-2)和帕尔曼/巴伦勃依姆版(EMI CDC7 49567 2)都是;用约阿希姆华彩的有谢霖/海廷克版(Philips 416418-2);海菲兹/明希版(RCA RCD1—5402)……  

施奈德汉和约夫姆的这个合作,不仅端庄,伟岸,录音也很鲜活,而且所用华彩很不寻常,居然是根据贝多芬本人为钢琴和乐队写的改编曲(即所谓《第六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华彩再改回来的.

两首浪漫曲都是单乐章,篇幅不长的小提琴和乐队曲.欧伊斯特拉赫把它们拉得高贵,儒雅,颇有大家风范.
[ 此贴被vip_laomao在2008-11-09 ]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8-11-09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克雷默(Kremer)小提琴
哈农库特(Harnoncourt)指挥欧洲室内乐团  
Teldec 9031 74881-2
  





这张克雷默和哈农库特的欧洲室内乐团的版本是1992年7月在Guaz录制的,CD发行又马上成一个领导级的优秀版本。克雷默以明亮、充满光泽且锐利的眼光,将全曲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哈农库特音乐表情十分紧密,热情澎湃。克雷默强韧的琴声,完美的溶入作品之中,充分显示他音乐的丰富性。另外,“浪漫曲”清新舒适得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融入了克雷默的音乐世界中。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8-11-09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Emperor"/Grosse Fuge, Op. 133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大赋格Op.133  
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  
科瓦切维奇钢琴兼指挥澳洲室内乐团
EMI CDM 7 64174-2






科瓦切维奇曾在Philips录过同曲。他的诠释仍然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现在这张CD是1989年他边独奏边指挥的版本。他这次速度较快,而且更具有张力,琴声也非常干净。尤其慢板乐章因为速度较快,让独奏的旋律线更容易表现。数位录音使钢琴比前次录音明亮,也更真实。这是众多版本的上选;而且,他还指挥乐团演奏大赋格曲来填满时间呢!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8-11-09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5/Choral Fantasy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合唱幻想曲
Melvyn Tan, Caroline Trevor, Mary Nichols, Richard Wistreich, Evelyn Tubb, et al.
谭梅文钢琴
Roger Norrington/London Classical Players
诺林顿指挥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及Schutz
EMI CDC 7 49965-2






(在这张唱片里,谭梅文以敏锐的洞察力与想象力进行诠释,他那充满诗情火花及焕发才气的演奏,传递出现场演奏般的气氛。令人振奋的“合唱幻想曲”则掌握住机智的本质。录音相当自然,加上古乐器的效果,使得足以与科瓦切维奇的版本相竞争。)  
  
这张唱片上也有《皇帝协奏曲》,而且与搭配的《合唱幻想曲》一同被"企鹅指南"评鉴为三星带花的演录.这是个堪称全新的诠释,"新"到令我难以完全接受它.以仿古钢琴和仿古乐队的如此空灵,朦胧的音响意境来表现贝多芬,也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当然,诺灵顿这个乐团比霍格伍德的更为著名的仿古乐团音色上多些暖意,管乐部分尤为精彩.新加坡华裔谭梅文如今已是年轻一代钢琴家中颇具个性的一位,总是弹一架1814年造的fortepiano,音粒扁而短促,却有一种朦胧的温馨.他和诺灵顿合作,在EMI用三张唱片灌录了全套贝多芬协奏曲(另外两张编号分别是: 7 49509 2和749815 2),全都是这般演绎,相当新颖,迷人.你如果已经有了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比较端庄,正统的版本,倒是不妨再听听谭梅文和诺灵顿的这些,也是长了见识.

而《c小调合唱幻想曲》(作品第80号)倒是本来就有些朦胧美的.每每是一种遥望的姿态,仿佛一个期待在激励着合唱.它的曲调后来演变成第九交响曲里著名的《欢乐颂》,是那样的豪迈,爽朗.而在这里,它却是带点忧郁的,透过一层薄雾似的徐徐展开.在谭梅文和诺灵顿这个演录中,钢琴,人声和乐队如此和谐,交融,添润了幻想的空灵感.听完这个作品,再接着听贝多芬"第九"的末乐章,你会觉得很有意思.
硬件是基础,软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