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莫札特的隱身。
今晚本想繼續聽聽布拉姆斯的弦樂四重奏 op.51-1,2兩首作品,卻在桌上看到這盒CD,想到當時
買NAXOS的魔笛,歌者、指揮家都不是知名者,但看到完整的中文歌詞翻譯,以及企鵝三星名盤的加
持,兼之價錢僅是其他大廠中價版,這在十多年前可是非常物超所值。買後卻是對照它的解說去聽
DECCA SOLTI指揮的版本,這盒CD卻被放在架上站衛兵多年。
聽完這齣歌劇,不知企鵝何以評為三星,整體錄音效果的確不錯,音場開闊,細節清楚,可惜歌者的
演唱上面,特別是夜后與大祭司薩拉斯妥兩個重要角色,輸了其他名盤一截,夜后在唱最著名的
詠嘆調『我心中燃燒復仇的怒火』,高音唱上去顯得勉強,如果由顧貝諾娃來唱,她那精準的聲音,在高
音區裡形成的聲線,會讓你見識到夜后所積蓄的復仇怒火,在那熊熊燃燒著。
莫札特的歌劇作品,當寫到了唐.喬凡尼時就已到達巔峰;這部歌劇有些複雜,深刻的表達出人性,
在劇中嚴肅、幽默、悲劇、塵世、天堂、地獄交替著,莫札特的用心寫作,在這部歌劇中斧鑿的痕跡
處處可見。但是到了他最後的一部歌劇作品魔笛卻是已臻化境,渾然天成,在這部魔幻的故事情節裡,不
再侷現時空的限制,夜后與大祭司薩拉斯妥兩角色,有如電影變臉一般前後正邪互換,相對的音樂
表現上就複雜起來,而莫札特將這繁複的風格結合為非常單純的整體。
看看魔笛裡幾個角色,夜后的跋扈、剛愎,代表著黑暗,第一幕裡先以喧敘調『不要怕我可愛的兒子』(
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勸王子為他奪回女兒,然後詠嘆調的前段是小調,緩慢的悲訴,到了
後段轉大調,激昂的鼓舞,讓音樂的結構、內涵極為完美。而第二幕裡『我心中燃燒復仇的怒火』是魔笛
裡的重頭戲,炫技的花腔,帶有協奏曲架式,讓人聲呈現器樂化,而這種手法到了馬勒更為發揚光
大。
到了大祭司薩拉斯妥的角色裡,寬恕、仁慈,象徵著光明面,與夜后展開著一次次的較量,當唱著『聖
殿裡沒有復仇』的詠嘆調時,男低音所發出的神聖肅穆,強烈的凸顯出彼此的對立性。
另外一組人是捕鳥人帕帕基諾與王子塔米諾,當帕帕基諾唱出『我是快樂的捕鳥人』(Der Vogelfanger
『
bin ich ja)那是一份天真、直覺、單純,一聽之下音樂是純樸的。但當王子塔米諾唱到這幅畫美的讓
人心醉』,有著理性的,有思想的,帶有高貴的氣質。
當劇中女主角之一帕米那在第一幕裡與帕帕基諾唱出的二重唱『對愛有感覺的男人』(Bei Mannern
welche Liebe fuhen) 是多麼的嚮往著愛情,這分清純,相對應的音樂,貝多芬也拿去做了大提琴與
鋼琴變奏曲的主題。到了第二幕,當帕米娜的詠嘆調『啊 我感到愛情的歡樂以永遠消逝』( Ach ich
fuhl’s, es ist verschwunden,ewig hin der Liebe Gluck),從這裡看到了她的抑鬱、絕望,愛情讓她成
熟。
當魔笛完成,首演於1791年9月30,到了十二月,莫札特去世,相信他在創作魔笛時已感到死神的
腳步聲,當兩位黑色盔甲武士引領這這對情人經過水火的考驗時,伸縮號的詭異,弦樂的不絕於耳,
木管的哀號,而聖詠的主題,仔細聽來,其實是安魂曲式的音樂。
前面曾提過莫札特的描繪;音樂的精靈,不完美的人生,創作出完美的作品,在優雅婉麗的音樂背後
蟄伏著難言的壓抑,暗藏著不易解讀的神祕。
[ 此贴被spenser在2008-03-12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