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90阅读
  • 2回复

B&W技术特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ganguofeng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2-04
多年来,B&W引入了许多音响技术上的创作,关键地提升了音箱的性能。当中包括 B&W 的原则技术;另一些像气流导孔,乃将一些科学原理应用在音响改良上;亦有一些像导管式高音,乃以声学原理为基础的突破性创作。这些技术及创作见证了B&W以理性科学结合无比创意,从而达到改善声音质素的目的。
导管式高音:
它能有效吸收高音振膜后方产生的不良辐射波。而频率高低与导管长度成反比。换言之,频率越低导管越长。

Kevlar防弹纤维音盘:
编制 Kevlar防弹纤维音盘乃以编制方式制成,配合特制树脂及阻尼物料涂层,有效的控制音盘割裂失真。因此,波谱大大减少;而声音扩散型更佳,传送更清晰更多细节的音乐。
Flowport 气流导孔:
它连接低音管的末端,表面的小窝,应用了高尔夫球的科学原理,使气流通过更顺畅,因而减少紊流引起的低音噪音。在音压很大时,仍能保持低音的稳定性。

FST中音单元:
结合Kevlar防弹纤维音盘,B&W研究出一种机械阻尼特性与Kevlar音盘相同的压缩乳胶边缘,将音盘向圆周的余震吸收并转化为热能,杜绝橡胶边折回音盘的谐振所产深的音染,聆听者能听到更多讯号的细节
中音头壳:
它像个有尾巴的流线型球体,经过电脑计算得到谐振最少的形状,兼备高硬度和高密度,跟鹦鹉螺导管高音原理一样,并可在更宽的频带工作。在头壳内填满吸音棉,有效吸收中音单元背面发出的声波。
Matrix 矩阵式骨架:
这种箱体内以平行板及垂直板互相紧扣的骨架设计,大大加强了箱体的坚固性。因而抑制了箱体谐振造成的音染,并使聆听者获得较佳的立体音响。

低音单元架座:
该支架结构由几条细腿支撑,腿的外部轮廓是类似机翼的圆形结构。通过减少支架反弹面积来减少音盆背波被支架反弹回来而产生声波延迟的影响。双层设计挡板使箱体更为坚固,而单元背后的切割部份使空气自由流动,这使单元对音乐讯息作出更快速反应,更能减少声箱内的不良驻波。

铝驱动单元:
新型的轻量铝合金所制造的低频驱动单元 (在2-1/2音路的DM603和3 音路的DM604音箱)有助于释放 高质量、反应快速及极具强烈冲击性的量感低频。铝合金相对于其它材料而言较为坚硬, 这使单元在活动时不会因其后方低频所产生的强大空气压力挤压下而变形。

气流导管:
类似高尔夫球表面,B&W音箱的导管表面有很多细小凹窝,在音箱气流排出口内外产生震动。气流经过细小凹窝后,气流会变得平缓,导管大幅度减低了在其他设计较简单的音箱中产生的噪音,又扩展了低音频的传输能力。
分频器:
在B&W声音研发学院中最深奥的一种技术就是选检分频器元件的音响效果。尤其是电容器,其中花了许多时间的研究探索。就600S3而言,我们选择了一种新的电容。然而我们不会再从科学原理上解释我们选用这款电影容的原因了——因为我们所知道的是用这款电容声音听起来更棒,音质更有层次更开朗。
离线sunversion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2-04
好东东
B&W产品有不少好东东,但性价比低了点,8字头的好东东太贵,普及型的又太滥,估计大多是OEM的,而且市场上冒牌的也很多,买的时候可要睁大眼睛。
离线submariner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2-04
转贴
B&W805之我见
湖北 6p3p
两年前我是非常崇拜B&W的,那时我对这家出品的声音并没有形成什么概念,听过B&W603之后,就给自己定下了追求的目标,我日后的组合里肯定有它的身影,当然级别肯定会高一二个档次。而此前对B&W的了解是因为他的名声,纵观国内自有了音响传媒的那天起,(我依稀记得自己是93年初从书摊上见到《音响世界》这本当时仿如音响硬件圣经的书,这么多年就是靠它引导自己起步)B&W这个光环就从没有消失过,而有越照越亮的趋势,随便翻阅任何一种音响刊物,没有说B&W的不好,也正是因为名声所至,更是定下了自己的目标。
  所以这两年来因为对它的热爱,而促使自己对这个品牌及部分型号作了一些探讨,说实话,它的高档型号也就是N801、N802、N803我是没有考虑的。一是因为价格,二是自己并非“烧到拆屋”,没有那么大的房间来安置。所以当时的N804及N805就是计划之中了,记得当时准备购下N805之前,曾大量的听各种品牌的箱来作对比。计有spendor、ATC、PROAC、HBERTH、丹拿、WESKLAKE等等,当然都是价位与N805相当的音箱,那一天终于来到音响迷的圣地“海印”在必达的橱窗前细细的端详自己的梦中情人。进入里面的一间小房,但见一架上放着1NT,功放为Class151,碟机也是Class,第一张碟《民歌蔡琴》,一开声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万千什么呢?这两年来自己因为对一款音箱(N805)的热爱,而把自己的耳朵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我说:“老板,我是来购N805的,你放N805给我听吧”。两支鹦鹉螺便摆上了架子,再开声《民歌蔡琴》,我当时的反映是,难道我这两年里听过的声音都错了吗?是的,发烧友们!你们别再用味道不一样,风格不一样来指正一切有关音箱的问题了,细细的谈一谈感受吧:我的第一感觉是声音空洞无物,没有肉感,说是一种很现代的声音风格,但感觉就是异样,仿佛歌者的余音部分都自动减弱(或缺失?),当然这个减弱并非在某一频段上,而是高中低频全部如此,也就是说这种减弱是人为设计的。尽管它的全频衔接平衡良好,也有一定的分析力,籍此带来的声场也成形,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较为单薄——即没有厚度。这大概就是那些人形容的“加入了一些年轻人的活泼”的原因所在吧。声音薄了密度却很高,因此金属声便出现,人声每句起头时,人声未出“嗤”、“嘶”声先行,尾声又少又薄之余有一丝硬化的倾向,私下认为也许正是这些因素,使得N805有着诸如“声音比较清醇,新派英国声”之说,还有一家媒体说B&W是“英国国际声”。是的,这的确是一种风格,正如同油画有“学院派、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等。你不能说那一种更好,但你的声音只达到了这一素质,却以中性、准确、监听风格为卖点,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什么是中性?什么是准确?这个题目太大了,如果你家的声音是准确,那么多的名箱便不准确了。因为明显的,每家的声音都不一样。接着谈那次的试听感受,鉴于发烧友言及功放越好805的声音就越好之说法,请店家换上了Class双单声道后级“奥米嘉”,象电脑机箱一般大,一边一台,前级也是“奥米嘉”,线材VDH红衣主教信号线CARDS,因为试听,不好再要求根换更好的线材,首先声音确实是好了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音场、控制力、动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明显的感到,功放诉之的形体感、力度感、象真度不一般。既然能反映出功放的不同,那么为什么不能说是监听箱呢?因为N805的声底没有改观,它还是把自己的感受加之于声音之上,还是那种尾音稚嫩的感觉,只是高频金属声不那么刺耳了。为了验证自己的感受,来听《邓丽君15周年》第四首“在水一方”,曾经比较过在SPENDOR 31P、PROAC 1SC、西湖6.75、JBL4312MK2等等同级音箱。31P暖黄暖黄的感觉缺少一点生气,西湖诠释最为中肯,全然感觉不到或暖或冷之说,你只想听而不再考虑箱子。然而最有感觉的是1SC当唱到“我愿逆流而上......”,高频尽处尾音颤颤又孱孱,直捣人的肺腑。中频丰润又蓬松,如果你不刻意区分,根本不需要去理会什么高中低,音色美艳绝伦,除了下盘量感少了点,平衡度非常完美。那么N805怎么样呢?邓丽君轮廓是较更鲜明了些,但这个邓丽君更重了一些,少了小家碧玉的精致,多了一丝冷漠,令我联想到了李娜的身材。看来,这类讲求女声韵味的唱片N805播来还是硬了点,不适合播。但哪一款播来更真实、更监听、更HIFI,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听过邓丽君的真实声音,我只感到讲HIFI这些箱都不差了,HIFI元素样样都有,我只管那个更能吸引我,更好听。无疑,N805是排在末尾的。先后试听了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主要是考察动态。《当铺爵士》主要是考察分析力及速度,《罗西尼的弦乐四重奏》《黄金四季》主要是考察弦乐的质感及厚度,《炎黄一鼓》看弹跳力,还有比较过阿尔卡多、勃拉姆斯、贝多芬弦乐奏鸣曲、巴赫《伯蓝登堡》、《布兰诗歌》等等各类及京剧《红灯记》,总的感觉是大失所望。正如前文,N805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因为HIFI元素它有了,高频延伸、中频声音密度、低频下潜,单说任何一项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但合在一起就不是味了。因为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音色它不是没有,而是冷、硬,缺少灵气,这在表现人声及弦乐上有很大的缺失。听过805之后,我敢说,如果有发烧友说N805放小提琴好听的话,那他听过的箱子太少了。那么它的长处是什么呢?相对它播弦乐和人声,爵士比较好一点,放交响乐好过小四重奏,放小四重奏呢,又好过独奏。交响乐的弦乐群削弱了高频的锐利,单一小提琴出现时,脑海里就出现“薄”“削”这几个字。返回后数天脑海里就琢磨这样的声音为何有这样的名声,陆续又在不同的地方和朋友那里听过这款箱,搭配的功放有:KERLL300il、马兰士PM14a、KERLL KAS200S后级,还有一款欧博的EL34胆机等等,配胆机声音会厚实一些,但高音还是粗,动态还有压缩。曾在深圳一二手店见到一对N805,他家有麦景图,JADIS的高档胆机前后级,但已无兴趣再听。近日听闻一老乡准备出售N805,打长途电话给我,但我没有兴趣了。再从网上看了不少论坛,对B&W还是热火朝天,但只限于入门级DM等型号为多 ,那是些初哥吧!也发现近期放二手N805的不少,总的反映是:声音不象传闻中的那么好,不耐听,特别是高音的金属声,控制不好的话刺耳,功放很难搭配,石机又硬声,胆机又乏力,在这个价位段它名不付实,有商业炒作之嫌。是的,音响文化不同于电脑,不是追求高科技的摆设,回想那个鹦鹉螺,这种吸收单元后腔声波辐射的技术也不是没有科学依据,象丹拿、D260、西雅士EXECL等高音背后都设有独立的腔室,内填充海绵,作用同鹦鹉螺一样,但关键还是对音响文化领悟的设计,这比那些火箭筒般的鹦鹉螺强得多,否则那么多的厂家难道只有你B&W放火箭吗?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话:“侥跷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