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878阅读
  • 52回复

(原创)我们的生活弥漫着茶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01
    泡上一杯好茶,点上一根好烟,听着迷人的音乐,思绪在袅袅的烟雾中不断升腾。浓郁的茶香余味让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往事的片片段段。。。
    我的老家素有茶乡之称,虽没有西湖龙井系出名门,但平凡的表观之下,也有厚实的底韵。浓浓的茶香味就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我出生在一个环境优美,层山叠峦,但交通相对闭塞的山区小镇,地处钱塘江和瓯江的分水岭,海拔大约300~400m,一般而言,平原地区生产不出什么名贵的好茶,出茶叶的地方都在丘陵或深山间。所以种植茶叶是我们那里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一种生活方式。“七山、一水、二分田”正是我们那里的真实写照。所谓开门见山,真不是吹的,至少在我们家,开了前门是山,开了侧面的窗户是山,开了后门就更是山了,呵呵(我说话罗嗦,其实说群山环绕不就得了!)
      虽说村子看上去,稀稀拉拉的,但说起村子拥有的产业,那也着实让你吓一跳的,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上山砍柴,到了山顶后,对着层层叠叠的大山,用手一指对我说:儿子你看,从这里到那里,这边到那边,这、这、这。。。都是我们村的山!天啊!他的手可是指着从这到那身子整整转了一圈呢,看来,基本上这个地球都是我们村的啦!
      在我们那里,能种水稻的叫田,不能种水稻但能种抗旱农作物的平地叫地,还没有开发,长满树或由于坡度比较大,荒着的山坡上的叫山地(以上说法基本上是个人推断,没有法律依据,不能强行引用)。
      小时候,计划经济当道,在山地上集体开垦了很多的茶山,茶叶是我们那里集体经济的支柱之一。因此上山采茶叶也是记工分的,那时候养家糊口就全靠工分了,劳动力多的家在村里的地位就高,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很小就被长长的布带扎着,被母亲背着下田种地和上山采茶叶了。长大后母亲告诉我,她背着我爬上爬下很辛苦,而我好像还好很乐意这样的生活,记忆嘛,我是一点都没有了,但是后来在海洋公园坐过山车的时候倒是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别人吐得稀里哗啦,我却享受得不得了,甚至还自费的再多坐了两次。看来这本事也不是一般人都有的,还是有很多渊源的嘛!!
      那时几乎村村都有茶山、茶厂,自然全村的大人都会炒茶叶,因为这个工作也是大家照轮来着,也可想而知,那时候的茶叶质量不会好到哪里去,当然也有没水平的人把茶叶炒焦掉的,村长自然要骂上两声,当然也不至于骂得他太过火,因为这毕竟是集体的东西,和自己没有切身利益,万一他顶嘴说:集体的东西我也有一份,我别的都不要了,就要这炒焦的茶叶了,这样你总管不到我的东西了把!!!???呵呵,我想就村长的这点政治素质,还真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呢!!!
      一般茶叶都种在有斜坡的山上,一垅一垅的,远远望去甚是漂亮,和我后来学测量绘制出来的地形图是几乎的一样。从采摘时节分,一般有春茶,夏、秋茶,当时我们那里主要产炒青(是一种绿茶,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万千,加之加工方式无常,很难一概而论的,总说不到全面),现在种类就多了,当然现在春天主要是龙井茶。立春、雨水节气一过,万物就开始复苏,天气也渐渐转暖,茶叶就开始吐出米点大小的芽头来,一般等到清明前十来天,第一波春芽就可以采摘了,而那时往往江南地区细雨绵绵,远远望上山去,青山如洗,一尘不染,小雨淅沥,云雾缭绕在半山腰,稀稀点点的人影定格在垅垅茶山间,他们头戴斗笠(雨伞总是不可能的),身披蓑衣(这玩意现在几乎绝种,我很喜欢这个东西,除棕毛戳在身上有点痒外,透气性极好,而且由于分成好几节的,活动方便),背着茶篓,俯身静静采摘,雨点打在斗笠上的声音,清晰可辩,雨水顺着蓑衣慢慢流淌,那真是一幅最美不过的水彩画。
      美是美,只是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要你也去采上一天,估计十头牛再也拉你上不了山了!不信大家可以试试,如果以采茶为业,按照市场价格可能你采的斤两和质量卖掉后的钱,你连自己都养不活。
      采茶讲究气定神闲,精力集中,用双手连环作业,双眼指向配合,手到,感觉到,轻轻手指一翻,捏入手中。好手采茶芽头一般大小,眼疾手快,手心能捏一大把而不掉落一片,双手连环作业,节奏感极强,谁好谁孬等大家下山的时候,往每个人的茶篓一看就见分晓,由于水平不一样,自然在工分上是有所区别的。
      收工号一响,大家三三两两汇拢下山,秩序井然,当然也是每天傍晚我们这里的一道风景线,每个山头都是下山的人流。来到茶厂,过秤、登记,回到家时往往已经从头湿到脚了,真的是挺辛苦的。
      采茶的时候当然也是大家拉家常的时间,你说一句,她说一句,虽然看不见人,但大家都知道是谁在说话,东家长、西家短的,也还会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村里一般下午开始炒制茶叶,茶青到厂后一定要及时摊铺开来,要不然,再好的茶叶也要烧坏的,当然也是为了晾干雨水,第一道工序就是杀青,将茶青均匀放入高温的滚筒内,翻转加热,茶青随着筒内的轨道慢慢从另一侧出来,杀青讲究火候控制,老了就焦,少了就嫩(此处不再累述)。杀好青的叶子,软软蔫蔫的,蜷缩成一条,等摊凉后就上揉捻机揉捻加工,加工完的茶叶已经基本成形,最后的工序就是烘焙(烘干和调整形、色、味的关键工序),有用滚筒的,也有上烘箱的,方法各异,产生的产品也差异很大。由于茶厂离我家仅仅几步之遥,所以我大半的童年都在茶厂里长大,第一,玩伴多,第二,在茶青上打滚很有成就感,第三,场地宽敞,累了还可以在茶叶堆上睡觉,好几次爸妈都是从茶厂吧睡着的我报回家去的,因此现在还有很多人还用茶叶当枕头,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茶叶汁搞到身上很难去掉,不过还好,那时大家多是深蓝色的衣服为主,不大看得出来。
      那时候茶叶只能卖给供销社,别无他路的,等排到了对,开包、抽样、观色、闻香、开汤(泡开来看看),再观色、再闻香、品味、定价、入仓、拿钱。由于我的一个亲戚是茶叶收购员,那时候这个职位很厉害的,第一,等级考核很严格,但也很虚玄,就像品酒和品音乐一样的,讲究的是感受和经验。第二,他说几级就几级,相当于都是钱呢!我爸爸自然就成了我们村兼职卖茶员啦,哈哈。收购来的茶叶被分成三六九等堆放在不同的地方,仓库是具有防潮功能的密闭空间,我由于有这层关系,可以经常进入这个仓库玩耍,大家一定能感觉在沙丘上坐溜梯和双脚深陷其中的感觉一定很爽吧,但你不能想像在茶叶堆成的足有7、8米高的小山上溜梯、翻转、攀爬、深陷的感觉呢,那真是妙不可言,而且累了,可以躺在茶叶上休息、睡觉,茶香直入心脾。你可别怕,以前品质一般的茶叶多半都经历过像我这样的顽童的蹂躏。
那我们自己家喝的是什么茶叶呢,集体的东西是不能拿回家的,当然只是门前、屋后或自留地边角上自己种的茶叶,每隔几天,就要采一次,加工完全采用手工,先彻底清洗一下大锅(由于炒过菜,有残留的味道,如果直接炒茶叶,那是难以入口的),加热锅后,杀青,出锅后,在竹子编的廉子上用双手搓揉,这个可是力气活,不过我也喜欢参与期间(由于这时候茶叶汁很多,会沾染你的手指甲,如果你的手遇到泥土的话,指甲就会变得很黑,要很久才会消去,上学时,经常要检查手指甲,被扣下来过,后来老师搞清楚后,就都网开一面啦),最后在炭火上焙干,用塑料袋包装再放入刻有“亚西亚”铁皮箱子装好。这茶叶外观虽不怎么样,但绝对天然、好味。
      清明节一过,茶叶就疯长,当然茶叶的价格也就像中秋节后的月饼,或像三十岁以后没嫁的姑娘(准备挨板砖啦),一天不如一天,此时的茶叶品质就要相差很多。随着天气进一步变暖,茶叶害虫就开始现身了,采茶叶经常会给这种毛毛虫“辣”上一把,很痛、很痒,用上清凉油涂上,要好几天才会好呢。因此,慢慢就开始使用农药,那时候集体的茶山采取划分区块轮休,采完后,打上药,歇息一周左右,待药性基本消失以后再进行下一次的采摘,那时候的农药没有什么威力,很多人自杀都喝不死的!现在的农药可就厉害了,而且现在的茶山很多都是个人的,面积又小,搞不层轮休,往往药性还没有基本消失,就憋不住去采摘拿去卖,真是害人啊!
     
(待续):
      累啊!打字太难打了!
      后面讲我们家办茶厂的故事,小学、初中给学校采茶的故事以及龙井茶炒制方法! 文章是写完了,就是没有精力打上来!以后得找一个女秘书才好!呵呵


naim cdi+安桥p388\m588+JPW ruby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01
好文采。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01
        夏天采茶可是苦头吃尽,那时候小学放假以后,也跟着大人上山采摘茶叶,茶山上几乎是没有树的,赤头赤脑的晒太阳,地上像火烤一样,衣服早已湿透,维生素D补充肯定是够的,就是经常脖子上的皮会痛痒难耐,甚至会脱皮,而且夏天采下的茶青,如果很多都放在一起的话,会烧坏,只能在茶叶树下找一个阴凉的地方摊开来,不过这样的话,茶青的重量就会变得轻了很多,夏天的茶叶一般都采摘一芽两叶的,自然每人一天都能采很多,大家都在等待下山的时刻早点到来,下山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的,路过小溪时,很多人都会往茶叶上加点水以增加重量,我也这样干过好几回,由于手段高明,自然没有被发现过,秤茶叶的时候,有的人被发现后都要打9折的折扣,得不尝失啊!
      过秤后我能就能拿到几角零花钱啦,这个钱,父母一般不会干涉我们怎么用的,来得辛苦,自然也就倍加珍惜,对了,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这里曾经大面积种植过茉莉花,那时我家种了有一亩田,茉莉花不能等花开开了才采摘的,这样味道就要消散不少,一般要在中午太阳最大时茉莉花骨朵将要开放的时候采摘,茉莉花是真香啊,不过和那太阳相比,已经完全注意不到这种美好的感觉啦,每次爸妈都会给我一毛钱当作奖励,现在想想,现在给我50元我还要想想了,以至于现在我看到茉莉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猛烈的太阳。
      在农村田里的活和茶山上的活必须协调两不误,种水稻我也深有感触,特别是双抢季节,那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一定要在立秋前把晚稻种下田去,不然粮食一定减产很多。这种生活一直到我大学毕业前都在继续。
        也正因为这样,我也曾下过决心,这些活不适合我干,要找个途径逃离这样的生活方式,那时候也没有别的途径,只有好好读书啦。
        秋天快要来了,此时茶叶生产的速度放慢,害虫也渐渐变少,农药也不再使用,因为最后一次采摘完就算全年的茶叶生产结束了,因此,我个人觉得秋天最后一次的茶叶品质还是挺好的,饱满、没有农药,价格相会便宜不少。
        上初中的时候,集体茶厂的效益开始走下坡路,无奈就开始尝试承包集体茶山的使用权了,二、三百亩的茶山,几万块钱就能承包下来,而那时,我父亲就做了第一个吃这个螃蟹的人。
        听听几万块钱好像不多,其实茶山经营的成本是很大的,化肥、农药、人工工资、税金、加工成本、运输成本,还有当然就是相关部门的“照顾”。。。算下来利润微薄,而且那时候大家集体生活过习惯了,一下变成给老板打工,这种身份转换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管理难度自然相当得大。
        就这样,我父母就基本上是以厂为家了,有时候忙得连饭也没时间烧,这样的话,我一放学事情就多了,先收下晒出去的稻谷,简单烧点饭菜,去田里捞点水草,洗干净,喂好猪,自己吃好饭,到茶厂帮忙干点活,等快要晚自习的时间,就到学校去啦,(我哥哥那时已经上中专,帮不上忙了!)你们可能认为我好像很懂事一样,其实,这和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因为我几乎所有的同学的初中生活,放学后都和我一样的,大家都一样就感觉很正常和自然的啦。
        也在这个时候,我学会了杀青火候的掌握,在厂里我还算半个劳力呢!父母他们白天自己过秤收茶叶,下午开始炒,一直要到凌晨才能完工,第二天还要安排别人采哪里的菜叶,要不要打药,要不要施肥,还要把茶叶尽早卖掉。。。他们也根本没有时间来关心,照顾我了,那时,我就是抱着自求多福的心态的,能帮就帮一下他们。
        第一年,赚了一万块钱,那个时候,这个数目已不是小数目,家里人可开心啦,马上换了彩电,我还看见爸爸破天荒得给妈妈买了好多衣服,(以前衣服基本上是靠裁缝师傅做的,样式难看),其实有时候觉得浪漫的心思大家都是有的,只要相关的环境稍稍好一点,很多浪漫的想法都会“死灰复燃”啊!
        第二年的天气很怪,春天的茶叶眼看就要开采了,结果偏偏下了场大雪,茶叶芽头全遭了殃,父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山头,默默得抽着烟,一句话也不和我说,当然我也偷偷看过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流露出一种绝望的眼神,尽管后来加倍努力,但那年还是赔了一万元钱。
    为转变经营方式,第三年,父亲力排众意,花重金从杭州请来了炒制龙井茶的师傅来到了我们家,好吃、好住伺候着,让他带着我们厂炒茶叶水平相对较高的邻居开始学习龙井茶的炒制方法,为表示对他的诚心,当然也是因为我们家地方小,那个师傅和我住在一个房间,师傅讲话杭州腔调很浓,经常要重复好几遍才勉强听懂,他晚上睡觉打呼噜挺厉害的,害我经常半夜醒来就很难睡去,心想,怎么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来的人也这样呢?呵呵,就算是上海、北京来的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啦!
    学习过程中,失败是很平常的事情,浪费了很多很好的炒青,这个就自己家吃了,一年都没有吃完,味道还是很好的啦,就是外观、色泽、味道有点不像龙
井。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大家终于把龙井的炒制方法学到了手。龙井茶炒制用的是中型的锅,下面用煤球(也有用电的)进行加热,锅热以后,先用一丁点的茶油润一下锅,采用的茶青一般是一叶一芽的上等茶青,大小均匀,芽头饱满有力。取三、四两青叶放入锅中进行杀青,这时锅子的温度起码有200度以上,而杀青时要用手轻压青叶数下,压完后,顺势将青叶撂起,抖落于锅中,我想一个是为了让水蒸气发散,另一个是为了让青叶受热均匀,接下来就再次重复上述步骤,等茶叶变成扁平、淡黄的时候(不是很准确,请不要当参考)起锅,摊凉,这时的茶叶与大家平常喝的就很像了,叫毛赔龙井茶。最后的工序也是最关键的工序,我们称之为“灰锅”,也就是整形、调制火候、色泽几味道的精加工阶段,完成后就是成品龙井茶了,好的龙井茶长短几乎一致,饱满扁平,色泽均匀光亮,味道浓郁。
        有空是时候,我也曾学过很多次,青叶下锅,用手轻轻一压,乖乖,立马抽手回来,那温度不是一般的烫啊!手上马上就起了一个大泡,这活简直就不少人干的!当然那锅青叶也叫我给浪费了,(很贵的,因为一般人一天仅能采2、3斤,而4斤左右能成一斤成品龙井。)后来我老爸告诉我,烫手的不是茶叶,而是青叶遇热后产生的水蒸气,如果手型控制不好的话,就是再好的师傅,手也要被烫伤的,真是一语中的啊!!!这个道理我后来才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其中的奥秘,要靠悟出来的,我见过有很多学了好几年都学不会炒龙井茶的人,火候怎么都掌握不好,这就叫学问。在色、香、味、形、意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我想这就叫火候。
        龙井茶,以西湖龙井为最佳,当然也是很少、极贵,次而求杭州龙井,再次就求浙江龙井,我们那里的就是浙江龙井,据我所知,那时候,我们哪里的龙井茶都被收购后,变换身份,包装成西湖龙井、杭州龙井在销售的,后来因为这样败坏了西湖龙井的市场,市场一度混乱不堪,在原产地保护标志实行后,杭州龙井和浙江龙井就不能乱戴帽子了,但是在法律上虽然不能再叫的,在利益驱使下,还是很多人都铤而走险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所买的所谓西湖龙井,十之八九都是浙江龙井,甚至连浙江龙井都不是,那你在杭州龙井村买的总是真的吧?那也未必,因为有些农户曾经从别处拿货,到这里卖!那看着他现场炒制的总是真的了吧!!还有从外地进青叶的事情呢!呵呵,当然不可能让你到山上去采啊!!据小道消息称,就连县委书记喝得西湖龙井还都有假的呢,估计中央领导喝的应该是真的西湖龙井,咱们小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不要相信商家的信誓旦旦,当然在老牌的、名气很大的西湖龙井专卖店里,你买的东西还是可以放心的,假货概率应该很小,街面上的小店,劝你别抱太大希望。
        当然真正的品茶高手到了一定层次,就不会在意是不是真的名牌了,“圣人非奇神,圣人只是常”(这句话在前几天坛子上发现的!!!!好,妙!)。就像和听音乐一样,真正的音乐不在于一堆高贵的利器,而是出来的声音适合自己,一堆漂亮的参数,出来的也未必是好声,名牌只能指导你,使你少走弯路,如果你真正喜欢龙井茶,只要味道浓郁、外观可亲,尽管享受这样的茶香吧,谁又会太在意是不是真正的西湖产的呢!龙井,言必称西湖,就显得骄躁了不是!

(待续)



[ 此贴被狼人9号在2007-04-01 15:54重 ]
naim cdi+安桥p388\m588+JPW ruby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01
看完了上篇,太好了,好一幅生活的真实画卷!
享受生活,轻轻松松玩音响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02
呵呵。9号动作好快,分享你的生活乐趣,非常开心啊!另外,唉,也让我不得不想到我那包喝完了的龙井,真不知道是被多少孩童蹂躏过的……

打字嘛,实在嫌麻烦我可以代劳,传真给我好啦,这种体力活我不怕的,最重要还可以第一个看到手稿,呵呵~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02
下面是引用月亮湾于2007-04-02 02:10发表的:
唉,也让我不得不想到我那包喝完了的龙井,真不知道是被多少孩童蹂躏过的……



龙井茶也算高档货,数量也不会很多,不会堆成“小山”的,只是用大袋子装着,月亮湾兄不必疑惑,呵呵!
打字就自己慢慢打了吧,这个过程自己也可以慢慢回味的
naim cdi+安桥p388\m588+JPW ruby1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02
当我惬意的看着这些气定神闲的文字的时候,眼前不由的闪过一幕一幕优美的生活画卷。
淡定的心情、平静的生活、与世无争的日子,也许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渴盼的。
风风雨雨原是甘露,点点滴滴岂放心头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02
谢谢楼主带来的一丝清明前的恬静和茶香。
勇气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为它是可以决定其他品质的品质。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02
文章怎么写的这么好昵?
以后叫别人怎么发帖?

读着读着,隐隐闻到了龙井的茶香。
浙江,我一直喜爱的地方。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王安石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02
仿佛闻到茶的香味了.文风淳朴自然,是一幅茶乡风情画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