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音樂的脈動、語言、情緒
曲目︰
1.韋伯–魔彈射手 序曲
2.聖桑—参孫與達麗拉 序曲
3.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第二號鋼琴三重奏 第一樂章
4.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
5.巴哈—48首平均律 第一首 前奏曲
6.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7.舒伯特—弦樂四重奏 第四樂章《死與少女》
8.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
內容摘要︰音樂要素—和聲、旋律、節奏;但隨著音樂概念拓展這三樣已經無法滿足,而加入音色、音樂的織度及形式等。
和聲意義:為音樂表現作氣氛安排,和弦組合多寡影響和聲織度高低。
和弦定義:可以幾個音一起彈奏若分開彈奏稱【分解和弦】;作曲家創作分解和弦時有些作品在聽眾心中仍有旋律存在屬隱藏式旋律。
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1. 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Opera《Der Freischütz》Overture:
1821年此作發表,對德意志民族而言就好比擁有一部真正「德意志歌劇」;當時Italian Opera在歐洲簡直無遠弗屆,讓
德國作曲家在Opera創作上有崇高地位,此外此作也影響德意志歌劇中超自然的力量,如水仙有魔力的。此作序曲極為著
名,有許多旋律來自歌劇中,此歌劇亦為「號碼歌劇」。
2. Saint-Sa?ns(1835-1821)Opera《Samson et Dalila》Overture︰
1877年12月12日在Gothe城市Weimav首演,指揮Liszt,取材自舊約聖經「士師記」13-16章。
3.Felix Mendelsson(1809-1847)Violin Concerto Op.64Ⅱ Movement、Piano Trio No.2 OP.66ⅠMovement:
Violin Concerto Op.64Ⅱ Movement :Mendelsson的作品裡協奏曲只有這一首,1844年完成,由於Mendelssohn本身
不熟violin故寫此曲時在許多演奏技巧的細節上曾求教於F.David(萊比錫音樂學院教授)。
Piano Trio No.2 OP.66ⅠMovement:
1845年作孟德爾頌晚期作品。
4.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Piano Sonata No.14 Op.27《Moonlight》:
標題「月光」為著名德國詩人Rellstab所下,其言「聽完第一樂章後,感覺彷彿月光照在平靜湖面上。」此作因而得名,
但實皆穿鑿附會而來。此曲只有3樂章且一開始為慢板。
5.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Vol.ⅠPreludes:
共2册48首,有很大特點每一首均有「前奏曲」與「賦格」,而「前奏曲」音樂呈現風格是較外在的,「賦格」是內斂
的。
6.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Piano Sonata No.2 Op.35:
共有3鋼琴奏鳴曲1839-4年間作,屬於成熟作品,但奏鳴曲非擅長故有許多特殊表現:
1.不協和聲響
2.不嚴肅有點隨想的
3.形式上不完整,發展部與再現部省略第一主題。
7.Franz Schubert(1797-1828)String Quartet D.810《Death & the maiden》Ⅳ Movement:
死與少女主題只用在第二樂章,受死神壓力影響1~4樂章都是小調,舒伯特喜歡將歌改成器樂,無歌詞的器樂暗喻更深,
境界更高。
8.Johannes Brahms(1833-1897)Violin、Cello Concert Op.102 Ⅲ Movement:
這是布拉姆斯晚期作品,也是大型管弦樂作品的最後一首。
深度賞析:DVD導聆:
孟德爾頌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Op.49
布拉姆斯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Op.8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舒伯特 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