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191阅读
  • 5回复

转一篇文章共同学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2-27
CD版位指南
                        废话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很多人都用这两句来形容爱情,单是那份遗憾的美,也都羡煞常人。
或许,我们太沉迷于某件事物,执着的追求,最终都陷入无法脱离的或根本不想逃离的泥潭。
收藏,是门学问,同时也是人类占有欲的体现。有人为此倾家荡产,终生乐此不疲。对于收藏的东西,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从最常见的集邮,到爱乐朋友钟爱的CD,LP,总总而生,林林而群。中毒深者,与偏执狂无异;若你家财万贯,又收集很多稀世珍品,就会被冠以某某收藏家的美名;若你贫困潦倒,变成了玩物丧志之徒,为人所不耻。
即便你心里爱乐,随着收藏与日俱增,也会渐渐吞噬你的赏乐之心,你会发现听片速度远不及收片速度,更不必讲整理收纳的工作。这便是经济学中经常提及的边界效应。
如果,上面这些你都明白,还是义无反顾的话,那么欢迎加入。
越烧越糊涂,越糊涂越烧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2-27
       意义
话归正题,收藏CD(这里主要都只老版CD)有没有意义?有些人说,老版音质好,制作精良,便以更好欣赏音乐;也有人说,老版有感觉,历史的感觉。再加之物以稀为贵,一时间老版CD洛阳纸贵,有市更有价。
先发一篇台湾友人苏友瑞的文章:(此人极为推崇法版)
这个讨论串来谈唱片的版位 <== 就是CD不同时期的压片、LP的各种版本。基本上,当然是『耳听为凭』,但是,音响系统与音乐聆听者不同的主观取向,却很有可能让『耳听为凭』变成各说各话。我个人主张,能够正确地辨识版位问题,表示他有能力逼进如临现场的音响系统,并可以捕捉到古典音乐欣赏中重要的『音色艺术』。理由很简单:很多版位,尤其是 LP 的重刻片与 CD 的『新转录方法』,往往是为了让低价错误音响展现出音效的快感,与『音响是为了重现现场并捕捉音色艺术』的个人目标是完全冲突的。因此听地出版位不同,极可能表示你的音乐与音响的目标与我是一致的,这样子才不容易各说各话.... 话说回来,我实在很惊讶『别的网站』有那么多音响硬件超过二十几万的人居然辨认不出版位的听感。怪不得谈到音响硬件总是很容易各说各话,因为连唱片最原始的讯号差异都听不出来,怎么可能有客观的讨论? 当然,我的结论仍然是『耳听为凭』,但是这绝对不是主观的感受,而是不同年代的转录方式,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所以没有简单的通则可以一概而论,所以只好说『耳听为凭』。以下先从唱片历史谈论大方向,再处理一个谈到唱片版位最容易出现的伪善问题,然后再来讨论不同的CD唱片版位。
越烧越糊涂,越糊涂越烧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2-27
            古典音乐唱片市场的历史演变论
    本来尝试想讨论『古典音乐CD唱片低价化』的现象,但是越思考、越发现存在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可以带出很有意思的古典音乐文化现象。当然这篇只是游戏之作,不是非常严谨的学术论文,多个几年或少个几年、写错人名、写错厂牌名......通通可能发生。
    古典音乐唱片出版现象的历史溯源,我想可以从 EMI 的李格一统江湖谈起,约是50-60年代。这时是一个『黄金时代』,水平高超的演奏家多得要命,厂商可以自由挑选他想要、他偏好甚至他利益所在的演奏家。所以无论有多少商业运作或丑闻,制作的唱片就算不够满意也往往是极高水平的成品。这么容易产生好产品的年代,我不论道德是非只论成果效益,故称为『黄金时代』。
     再来是70-80年代,古典音乐几个大厂的情势明朗,我称为『青铜时代』。这时仍存在50年代大师教出的不少青出于蓝的继承者,每个演奏者都要向先师挑战:他如果不能演奏出另一种绝佳的诠释并且拥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大厂商如何推销他的商品?于是,在这种时代,无论是何种演奏传统的训练,演奏家总是费尽心思去产生具有个人特色的诠释方法。以我个人主观而论:DG的吉利尔斯、拉撒路四重奏团,PHILIPS的圣马丁弦乐团、布伦德尔,CBS 的顾尔德,通通算是这个『青铜时代』的产物。同时间,以古乐器演奏为号召的演奏也开始出现,所谓『回到作曲家时代的声音』那只是一种特色,通不过理性的论证。但是,的确也走出一条创新诠释方法的路线。
    再来是90年代,新发行的唱片之获益仍大,但是如何吸引爱乐者购买新出版的唱片?于是进入『星光时代』。这时诠释的创新己经无能说服人了,明星的塑造成为主流方法,诠释的怪异也是另类选择。当然,演奏家本身的外表一定要有特色:特别美、性感、丑、甚至特殊残疾,通通可以成为卖点。这种现象跟好莱坞己经相去不远,故称为『星光时代』。
越烧越糊涂,越糊涂越烧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2-27
        再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走向了『微利时代』。因为再也不可能靠新发行唱片获利了,当然只能靠再版的大师级唱片获利。这种再版唱片如何获利?非常简单,一张CD唱片本身的材质,价格可以相差超过五十倍,当然这种差别的就是音响效果的明显差异。而从使用的『讯源』到制作成唱片的过程,也相差过超过百倍。种种省钱方法的运作之下,即使是把再版的大师全集卖得便宜五成,仍然可以获得巨额利益。因此造成音响界开始发现『第一版CD唱片』居然比『新出版CD唱片』好听,CD也像LP一样讲究版位的现象开始产生并流行。
    以上是主流的古典音乐厂商之写照,非主流的厂商当然就不一定了。从这种走向看来,唱片小厂在青铜时代与星光时代还可以放手一拼,到了微利时代大概就只好认输了。于是小厂商倒得倒并得并,最后留下的小厂商自有其独以存活的特色,其中最大的共同特色就是『音响效果』。    
    因为,只要对音响效果稍稍敏感一点,非常容易发现『新出版的低价CD唱片』有一种令人非常不舒服的『躁感』,让『长时间听音乐』变得非常不舒服。除非你的音响系统把这些躁感通通修饰掉,否则长期听音乐变成很不舒服的事。在我的体验中,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即使是低价音响系统照样会出现。
    于是小厂商的唱片有了绝佳卖点,就是直接诉人性最原始感官的音响效果。不管是走录音不修饰的美好时代唱片还是走修饰明显的 RR、TACET等厂牌,它们共通的特性就是尝试让长期听音乐变成很舒服的事。
越烧越糊涂,越糊涂越烧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2-27
          十多年前我可以用手提音响加耳机大声听当时贵死人的吉利尔斯与拉撒路四重奏团,连续重复听三十几次也不会『躁』;而现在『新出版的低价CD唱片』,却是听一张『躁』一张;EMI的第一版马替农的德布西明明好听的要命,现在同一演奏录音之EMI大全集纸盒低价版却『躁』到听不完一张CD。你说是我十多年前音响要求低吗?十多年前不是没有买过超低价唱片,例如我最爱的唱片之一:DG的肯普夫演奏贝多芬 OP.126 与其它钢琴小品集;它当年才200元一张,超级低价,但是偏偏一点『躁感』都没有!
      很明显的,低价化唱片带出来的是人类原始感官的不舒适。
       低价化CD唱片让很多人以低门坎进入古典音乐大师的世界,这是绝不可抹灭的优点;但是它是否也同时毒化热爱古典音乐的原始热情?那种违反感官的躁感会不会进一步让古典音乐成为理智上的热情而非感官上的真正享受?明明很躁,就是要说它是好唱片(事实上大师的演奏也的确非常好);久而久之,古典音乐不是听觉感官的满足,而是理智上的说服,最后是不是导致口是心非的虚伪古典音乐欣赏者增加?
      这是一种特殊的音乐社会学现象,很可能走向悲剧,需要的是摆脱流行观点的有识乐友共同承担!
越烧越糊涂,越糊涂越烧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2-27
                   从唱片版位问题谈古典音乐的一元化现象
         前文提到: 『.......再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走向了『微利时代』。因为再也不可能靠新发行唱片获利了,当然只能靠再版的大师级唱片获利。这种再版唱片如何获利?非常简单,一张CD唱片本身的材质,价格可以相差超过五十倍,当然这种差别的就是音响效果的明显差异。而从使用的『讯源』到制作成唱片的过程,也相差过超过百倍。种种省钱方法的运作之下,即使是把再版的大师全集卖得便宜五成,仍然可以获得巨额利益。因此造成音响界开始发现『第一版CD唱片』居然比『新出版CD唱片』好听,CD也像LP一样讲究版位的现象开始产生并流行。
      这里牵涉到的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唱片的硬件版位成为『收藏家』的收藏对象,并演变成商业价格飞涨。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的走向,好坏且先不论;然而从中看到很令人警剔的文化缺陷问题,却可以好好谈论一下。
越烧越糊涂,越糊涂越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